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農發行的改革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近日,總行下發了關于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下一步服務鄉村服務戰略的指導意見、目標任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創新途徑。如何做好新時代下全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我行面臨的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具體做法與建議,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立足服務“三農”發展
農業、農村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農發行作為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應充分發揮其信貸主導作用,圍繞農業、農村產業鏈,重點支持農副產品、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涉農特色產業,實現涉農產品產業化、信息化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同時,在信貸規范方面,進一步優化涉農業務流程,制定專門的評級和貸款管理辦法,下放涉農貸款審批權限,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在支付結算方面,則可在實踐中研發出適合農業產業分布特征的手機支付,網上支付等,進一步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全力推進服務結構調整
對“三農”等重點領域,要充分發揮我行的信貸支持撬動作用,給予大力扶持。要把握好大“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和小“三農”(農民服務公司、農業生產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大對鄉村振興及農村小城鎮建設起重點作用的農村產業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旅游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主體、新業態,在鄉村振興戰略及小城鎮建設中的發展速度,助力“三農”轉方式,調結構,增收入,加快其城鄉建設步伐。
(三)不斷創新服務方式
金融是支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一環,農發行是政策性銀行,支持鄉村振興,責任重大,義不容辭。在實際工作中,應逐步擴大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化政策性金融體系,創新服務模式,打造差異化產品體系,要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優化業務審批流程,提高信貸投放效率。此外,還應不斷完善銀行擔保,保險,信托,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合作機制,確保服務的綜合性和有效性。特別是面對風險的困擾,要積極探索適當的風險控制模型和手段,完善貸后管理,對貸款用途和收益進行有效監控。通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與企業合作,建立擔保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不斷探索有效的擔保方式和服務模式。
(四)完善創新信貸產品
一是充分發揮農業農村基層設施建設貸款的政策支持作用。進一步延伸棚戶區改造、水利、農村交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環保貸款的范圍內涵,設立針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子產品。二是使用農業農村基層設施建設流動資金貸款支持非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需求。如對經營業績較為穩定、信用等級高,并且有項目貸款合作的客戶,可考慮提供流動資金貸款用于前期的設備購置、材料采購,以及建成后的運營維護和日常管理;對地方政府購買農村垃圾運轉、河道保潔等服務,也可用流動資金貸款予以支持。三是研究推出支持鄉村振興開發的專項信貸產品。針對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項目,深入分析一二三產業之間不同的特點和聯系,研究推出專門的鄉村振興貸款產品和支持政策,設立專門的信貸模式,承接主體、準入標準、還款來源、擔保方式等。
(五)全力助推精準扶貧
過去,由于“三農”的貧困客戶群體,還款能力較弱,農業生產周期強,資金周轉慢,生產受自然規律影響較大,影響了金融部門對農業的信貸投入。我們應盡快扭轉這種對農業上的偏見,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明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村戰略中的職責定位,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加大對鄉村振興戰略中長期信貸支持”精神,實行轉型發展,充分發揮我行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金融主力軍作用。在助推精準扶貧工作上,以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改善民生能力上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扶貧工作機制,鼓勵開發全新扶貧產品,創新金融扶貧工作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揮應有的作用。菏澤地處魯西南,與江蘇,河南,安徽三省接壤,是山東省貧困人口最多,脫貧任務最重的地區。2014年至2017年累計減貧161.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5.7%降至日前的1%,現有的8.3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今年基本脫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對“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億萬農民的殷切期盼。我行必須抓住機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迎接挑戰,發揮優勢,順勢而為,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推動農業全面進步,農村全面變貌,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農發行定陶區支行 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