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著美食香氣的深夜食堂,燈火通明的街區秀場,安靜的24小時書店......在剛過去不久的十一假期,夜間消費越來越成為人們青睞的生活方式。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中提出要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推進舉措,持續走紅的“夜經濟”儼然已成為支撐消費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需要看到的是,雖然消費者熱情高漲,但有些地區“夜經濟”也顯現出產品單一,服務缺失,配套不足等問題。夜間消費無疑應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而如何真正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夜色正好”才是各地最應關注的問題。
來自中國旅游研究院與中國電信聯合實驗室的調查數據顯示,44.96%的游客在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參與夜間旅游活動,夜間旅游休閑黃金四小時(18:00–22:00)已經形成。除了旅游,“夜經濟”也正體現在方方面面,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西安、濟南、成都等多地出臺的促消費政策中,“夜經濟”這一關鍵詞頻頻出現。從吃喝玩樂到文化藝術、節事活動、休閑購物,不同的消費場景為城市的夜晚注入了新的活力。
“夜經濟”如火如荼的背后,一些爭議和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是不是每個城市都要搞燈光秀?為什么夜市逛起來都差不多?電影散場后回家的地鐵已經停運又很難打到車怎么辦?近幾年隨著國民收入增加,消費加速升級,人們對夜生活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隨著更深層次夜間消費的潛力挖掘,在環境優化、城市亮化的基礎上,電力、自來水、地鐵、公交、公共衛生、市政管理、安全保衛和應急救援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配套都需要城市管理部門加大相應的投入。巴塞羅那的夜間機場巴士可以提供免費wifi、充電設備,市區的夜間公交線路還能無縫銜接主要景點,這些人性化的設計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
其實,“夜經濟”在餐飲和購物之外,也可以提供精神食糧的“深夜食堂”。博物館、旅游景點能不能更多地在夜間開放?除了書店以外,更多的文化場所是否能夠24小時營業?人們除了看實景演出,還有哪些是城市文化內涵的展現形式?此外,“夜經濟”發展也與城市氣候、地理環境有關,要立足城市自身情況和當地百姓實際需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從歷史上看,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夜間經濟,兩宋時期出現商圈夜市、流動夜市、餐飲和娛樂夜市,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夜經濟”同樣離不開國民的廣泛參與,無論理論研究、政策設計,還是產業投資、業態打造,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夜經濟”不單是城市新名片,也是創造就業崗位、帶動產業發展、營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間的助推器。讓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質量、更有新意、更具文化內涵、更安全的夜間消費產品和服務,“夜經濟”才能持久“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