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村從“問題村”蝶變為示范村。鄔影紅 攝
“在地上,無人駕駛巴士載客行駛在景區;在空中,無人機展開農田巡檢和環境監測。”日前,佳都物聯網實驗室在廣州從化區溫泉鎮揭牌,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紘暢想“智慧+鄉村”新形態。
老溫泉煥發產業新活力是鄉村蝶變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廣州市農業大區,從化以“抓農村工作就是抓全區工作”為共識推動鄉村振興,打好“紅色牌、綠色牌”,念活“山水經、草木經”,謀劃特色小鎮網狀動力布局,打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念活“山水經”
連片實施“五大美麗”行動
塘尾村位于從化北部,與普通傳統鄉村無異,經過生態設計的修飾和組合成為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的永久會址。“建設特色小鎮,環境大變樣,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也大大提升。”塘尾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曾新穎興奮地說。
在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的基礎上,從化通過特色小鎮規劃引領,以“美麗廊道”為動力軸,將全區221條行政村統籌劃分為15個片區,連片實施“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和“美麗園區”行動,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
寶趣玫瑰世界、櫻花園、綠寶軒、正欣園藝……走進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就像走進了一個“花花世界”,依托萬花園的花卉平臺,38家花卉企業沿路鋪展。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從化將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作為基礎性、關鍵性工作貫穿小鎮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
“一手抓‘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確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工作落實落細落小;一手抓盤活利用,讓有文化價值、鄉愁寄托和歷史意義的鄉村閑置資源重新煥發活力。”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說。
從塘尾村到溫泉風景區再到西和村,自北向南,一條流溪綠道串起的村鎮變遷,正是從化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縮影。
打好“特色牌”
美麗環境孕育“美麗經濟”
蓮麻村是廣州最北的一個行政村,這個遠離都市喧囂的小山村,用綠水青山釀造出了一張“酒名片”。
借助特色小鎮建設東風,蓮麻頭酒的美名從鄉村傳到城市。在佛山工作的蓮麻村青年白杰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回鄉,接過父輩衣缽辦起了酒坊。堅守3年來,米酒的銷路趨于穩定,現在一年有近40萬元的收入。
像白杰鵬這樣以家庭為單位的釀酒作坊,在蓮麻小鎮有近30家。現在,蓮麻酒業、酒鬼街、十里酒巷、斗酒廣場等與“酒”有關的產業成為廣州最北門戶的一塊金字招牌。
與蓮麻小鎮整合紅色文化、酒文化不同,米埗小鎮則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水林田泉等資源,大力發展民宿業。
首家精品民宿米舍的成功運營,激發越來越多村民的熱情。整齊統一的房子矗立在鄉間,白墻黛瓦與綠水青山相融合,散發出濃濃鄉愁韻味。“在民宿經濟帶動下,大家都嘗到了甜頭。”米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麗說。
從化農村地域面積大、村情差異大、普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要實現產業興旺就要打好特色牌。特色小鎮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定制經濟、民宿經濟、研學體驗等新業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美麗環境孕育“美麗經濟”,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盤活“沉睡”資源讓產業與生態融合共生。生態設計小鎮落戶塘尾村,這里曾經是廢棄的農貿市場,經過短短89天改造,變身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我們改造舊有資產,在沒有新增一分建設用地的情況讓這里活了起來。”從化區有關負責人介紹。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應放天認為:“農業遇上科技,設計賦能鄉村,特色小鎮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頭雁”沉下去
筑牢鄉村振興“主心骨”
“現在大家都知道南平荔枝好吃、村里好玩,游客絡繹不絕。”南平村黨支部書記張國華滿是欣慰。
南平村地處溫泉鎮東南,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兩年前,村企聯手打造特色小鎮,民宿、農家樂、定制荔枝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傳統農村的經濟結構。隨著客流量不斷攀升,村民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也開起了民宿、農家樂。
“我們實施‘百名第一書記駐村工程’,精準選配112名優秀黨員干部駐村擔任特色小鎮建設村、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為帶領鄉村發展輸送骨干力量。”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想讓村民明白,發展民宿就是‘筑巢引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肖麗說。黨員干部走村入戶讓黨群聯系的紐帶更結實,村民龔木枝就帶著房子與企業合作,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南平村,黨組織齊聚各方力量,打造鄉親服務站,開啟了群防共治創新模式;在西和村,在黨支部的牽頭下,25名回鄉創業青年成立創業先鋒隊,新農人成為年輕人投身鄉村、創業追夢的榜樣;在蓮麻村,以仁里集云數據為基礎,開通“我要知道、我要辦事、我要投票、我要買賣、我要說話”五大功能板塊,打造“有呼必應,有諾必果”的鄉村治理平臺。
“圍繞振興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振興。”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鍛造“紅色引擎”為引領,實施黨建統領鄉村振興“六呼六應”工作模式,推動全區各級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更加堅強有力,為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提供有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以特色小鎮為動力源,廣州從化正在探索超大城市近郊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在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看來,特色小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對于鄉村植入現代要素和挖掘存量資源價值能發揮功能疊加優勢,推動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的生態經濟新格局。
(南方日報記者 朱偉良 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