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設產村相融示范區650平方公里,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210萬畝,創建農產品品牌2000余個,培育精深加工企業50個。
●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6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26元,增長9.4%。
●今年上半年,全市鄉村旅游人數達到57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8億元。
●自鄉村振興工程實施以來,全市返鄉創業農民工超過1700人,帶動2.3萬農民家門口就業。目前,全市流轉土地面積已達92.9萬畝。
鄰水縣柳塘鄉大河壩村產村相融美景。 廣安日報記者 張啟富 攝
時下,廣安區龍安鄉群策村的柚園里,柚子掛滿枝頭。下個月初,大大小小的貨車就會開進村里,把龍安柚運往全國各地。
每天清晨,柚農楊建峰總愛在自家的6畝柚林里轉一轉。“今年產6、7千個柚子沒問題。”看著碩果滿枝的柚樹,楊建峰給記者算起了賬,“去年5000多個柚子賣了6萬多元,今年少說也要多賣2萬元!”
楊建峰的底氣,源于廣安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工程打出的組合拳: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如今,廣安區成功創建為龍安柚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龍安柚知名度大為提升,價格水漲船高,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果。
這是廣安市實施鄉村振興工程的一個成功樣本。作為全省唯一廳市共建鄉村振興示范市的廣安,如何貫徹落實好中央、省委決策部署,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市?去年9月召開的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給出答案: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工程,建設“美麗廣安·宜居鄉村”,以此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廣安的重要平臺。
以科學規劃為龍頭,以基礎建設為支撐,以特色文化為依托,以農民參與為紐帶——廣安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工程,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廣安市鄉村振興經驗,引來全省各地學習借鑒。
為何示范? 好基礎+新任務
——以問題為導向,明思路抓重點,以實施鄉村振興工程為抓手,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廣安
2018年10月23日,四川農村改革40年紀念座談會在廣安市召開。
40年砥礪奮進,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吸引著全省各地客人的目光:全市建設產村相融示范區650平方公里,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210萬畝,創建農產品品牌2000余個,培育精深加工企業50個……
作為農業大市,廣安市曾創造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廣安經驗,鄉村振興有著堅實基礎。然而,鄉村振興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剖析廣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最明顯的短板在“三農”,最薄弱的環節在農業農村。盡管是農業大市,農業大而不強,融合發展不充分、基礎設施不完善、鄉村產品供給不豐富仍是廣安的痛點。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擦亮。省委書記彭清華到廣安調研時,作出了“要打好產業轉型升級、紅色旅游、鄉村振興三張牌”的重要要求。
如何落實好中央、省委的決策部署?必須強化頂層設計、進行全局謀劃。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貢獻廣安力量!”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如何走出一條具有廣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四大舉措指明路徑:
以科學規劃為龍頭——聘請高水平專家團隊編制“產、村、景”相統一的建設總體規劃,實現一個新村就是一個景區。
以基礎建設為支撐——突出解決農村路、水、網等問題,基礎設施不再是發展瓶頸,讓農村留住人、農業引來人成為現實。
以特色文化為依托——把獨特的紅色文化、“三線”文化、農耕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資源稟賦變為現實生產力和發展競爭力。
以農民參與為紐帶——鼓勵農民主動扮演好“主人翁”角色,激發鄉村振興內生活力。
以實施鄉村振興工程為抓手,搭建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廣安的平臺!奮進的號角,由此吹響。
如何示范?
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
——以產業為基礎,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確保群眾長期穩定增收
鄉村振興的目標,是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發展產業,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破題之舉。
今年是吳茱萸掛果的第一年。中藥材賣了個好價錢,岳池縣顧縣鎮梁家坳村村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不再零散種植,而是將土地集中起來——顧縣鎮連片種植3000多畝吳茱萸。“種植面積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顧縣鎮黨委副書記余楊介紹,雖然還沒有進入盛產期,但今年的產值至少在400萬元以上。
同樣是在顧縣鎮,去年底誕生的中國川菜地道食材生產基地有著更大手筆:覆蓋84個行政村、耕地總面積10.8萬畝。目前,9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2萬畝的首期項目正加快建設。大手筆昭示著大決心:建設全省典范、全國知名的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川菜全國第一知名食料品牌!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基礎。“必須把發展基礎好、增收潛力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進行集中打造。”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明確:做大做精優質糧油、生豬、柑桔、蔬菜、花卉藥材五大主導產業和優質花椒、葡萄、梨、桑蠶、水產、牛羊、林竹七大特色產業。這些產業,正成為廣安農業的“燙金名片”。
產業發展不能盲目放任。堅持“一縣一特色”,優化產業布局:廣安區以花卉、中藥材為主,前鋒區以松針茶葉、中藥材為主,華鎣以花卉、油樟、林竹為主……一批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精品農業產業基地的加速建設,筑牢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建基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市委決策層思路清晰,只有創品牌、搞加工,才能不斷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做優品牌入手,培育優質、綠色、生態農產品,提升“廣字號”農產品競爭力。廣安龍安柚、廣安蜜梨、鄰水臍橙成為響當當的“三大拳頭”產業,武勝火鍋底料、廣安鹽皮蛋、岳池米粉等成為獨具特色的“區域名片”,200余種優質農產品使用的“華鎣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
從精深加工入手,著力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優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建設布局,引進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倉儲冷鏈物流企業。到2020年,廣安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將達到60家以上,成為四川省乃至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加工基地。
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不斷提升,農民群眾鼓起錢袋子:今年上半年,廣安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6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26元,增長9.4%。
示范何益?
補齊短板+激發活力
——以補短板為重點,全力解決發展中的難題,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樊艷是武勝縣白坪鄉高洞村的外來媳婦。
“沒想到環境那么差。”這是丈夫楊成老家給第一次上門的樊艷留下的印象: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垃圾隨意扔,村里臭熏天。“我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在縣城買套房。”
“沒想到如今農村這么美。”在外打工幾年再次回到村里,樊艷驚喜地發現,高洞村變了樣:從傳統的“種莊稼”變成了“種風景”,山野變景區,鄉村美如畫。“家里人再也沒想過搬家的事。”
環境臟亂差,曾是廣安市大多數農村的真實寫照,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大短板。如何破題?
打造幸福美麗鄉村升級版,廣安市雙管齊下,實現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
——堅持“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模式,建設一批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前庭后院、瓜果飄香的幸福美麗鄉村。
——開展村莊清潔、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五大行動,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
高洞村所在的武勝縣白坪—飛龍鄉村振興示范區,就是這樣從山野鄉村搖身一變成為鄉村旅游景區。今年3月,四川省宜居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推進會在此召開,廣安經驗成為全省各地學習樣本。
鄉村美起來,推動鄉村旅游遍地開花。今年上半年,全市鄉村旅游人數達到57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8億元。
鄉村振興,最大的短板在人才。如何突破人才制約?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鄉親們一直想不通:“當初好不容易才跳出‘農門’,黃文建為什么會放棄20萬元年薪,回到老家鄰水縣黎家鄉當農民?”
“我們搭界寺村有山有水,把農業搞好了,不得比在城里當白領差。”黃文建堅信,在廣安發展農業大有可為。
黃文建用行動證明。一番努力下,創業園初具規模:建起15畝育苗基地,300余畝土地常年種植20多種無公害蔬菜。如今,園區每年可實現利潤70萬余元。村里的殘疾人和留守老人在園區務工,每人每年能增收1萬余元。
“勞務輸出大縣鄰水,有近40萬人在東部沿海地區打拼。”鄰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趙宏劍坦言,鄰水出臺辦法,想方設法吸引能人返鄉創業。目標是,力爭每年吸引50名以上優秀人才,將其培育為帶頭人。
鄉村振興的帶頭人們,廣泛發動群眾投入到這場攻堅戰之中。一組數據顯示:自鄉村振興工程實施以來,全市返鄉創業農民工超過1700人,帶動2.3萬農民家門口就業。目前,全市流轉土地面積已達92.9萬畝。
隨著農民發展生產的主人翁意識大大激發,鄉村振興的基礎,更加堅實。
(廣安日報記者站 廖小兵 陳海彬 姜慧 廣安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