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10月21日電(張潔龍 鄧維)“北方桃花剛吐蕊,江南稻海搖金穗,肥沃的土地多遼闊,任憑那魚躍鳥高飛……”一曲《獻給祖國的歌》,是鹽池縣花馬廣場大媽們最愛的廣場舞曲。
自2016年以來,鹽池縣結合寧夏文化扶貧工程建設,整合美麗鄉村、整村推進等各類資源,目前,縣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形成,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03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
夜晚的鹽池九曲民俗文化園流光溢彩
“現在活動的地方可多了,看書、跳舞、上網、下棋都有場所,比以前熱鬧多了!”剛剛扭完秧歌的大水坑鎮向陽村村民李煥金說。
目前,103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集思想文化宣傳、黨員學習教育、科學技能普及、道德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已成為鹽池縣開展“三先開路”“脫貧技能”等培訓教育的主陣地。
近年來,寧夏鹽池縣聚焦脫貧攻堅大局,積極推進“文化惠民、旅游富民”新舉措,以“兩個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加快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積極助推脫貧富民升級,群眾既鼓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廣場文化活動熱鬧非凡
“以前沒有收入,通過培訓學會了刺繡,利用農閑時間做繡品,一年能有近萬元的收入。”麻黃山鄉建檔立卡戶王仲霞說。
為增加農民收入,鹽池縣深入挖掘培育剪紙、刺繡、民俗手工藝等一系列非遺項目,組織非遺項目傳承人下村辦培訓,開展訂單收購,2017年以來共舉辦各類文化產業培訓班60余期,培訓學員3000余名,促進了文化企業蓬勃發展,“蕎真堂”耳枕、美雅裘皮、鹽池手工地毯進駐北京、重慶、杭州等一線城市展銷中心。
鹽池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范鈞說,通過一系列文化產業扶貧政策,形成常態化幫扶機制,培訓后的大部分學員年增加收入萬余元。
二毛皮手工制品
“剪了一朵彩云繡花墊,捻了一撮羊毛織線線……”2017年,鹽池縣花馬池鎮柳楊堡村的喜格格,帶著灘羊裘皮圍脖、圍巾、坎肩,登上了星光大道,唱了一曲《我的灘羊情》,將美麗的家鄉鹽池展示給了全國觀眾。
如今,時隔兩年,鹽池縣已率先在全區脫貧摘帽,這首每個鹽池人都能唱上幾句的《我的灘羊情》,依舊是每個人的內心獨白。
近年鹽池縣結合十九大精神、脫貧富民等政策宣傳,指導培育民間文藝團隊45個,農民文化大院36個,創作編排了《圓夢鹽州》《誰都窮不了》《活出個樣來》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年各類文藝演出活動均達到了300余場次,通過廣場文化、文化旅游趕大集、農村文藝巡演等走進了千家萬戶,解決了鄉村文化陣地“空心化”,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文化節目
文旅融合促發展。近三年,鹽池縣累計實施革命歷史紀念園、哈巴湖景區基礎設施提升、寧夏東部環線旅游驛站等文化旅游重點項目27個,打造長城關博物館、九曲民俗文化園等重點項目工程和興武營特色產業示范村、何家大院、曹泥洼特色民俗村等一批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點,借助“民俗嘉年華”“航空嘉年華”“灘羊美食節”“兩華一節”,成功舉辦全國跳傘錦標賽、全國鄉村春晚、陜甘寧蒙文化旅游藝術節、長城徒步大賽等系列活動,鹽池縣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呈高位增長。2019年前三季度,旅游接待人數12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和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