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描繪“鄉村振興”壯美新畫卷
木墻草頂,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繁花似錦……10月16日上午,記者在固安縣柳泉鎮北房上村的楓林別院·壹號院看到一幅如油畫般的鄉村院落美景,屋內時尚整潔,屋外古樸典雅,相得益彰。
當天,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在固安縣召開,與會同志觀摩了固安縣“三區”同建、組團發展、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情況,只見各個村莊環境潔凈優美、鄉村旅游人氣十足、示范區創建如火如荼……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呈現在眼前,這是今日廊坊市鄉村發展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廊坊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三農”工作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全面部署、高位推動、強力投入、大力推進,從產業升級、生態環境、城鎮秩序到鄉容鎮貌,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強勢開局和穩步推進。
農村經濟“強”起來——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
在固安順齋現代農業園區,智能蔬菜生產溫室里正在實施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合作的蔬菜無土栽培示范項目。園區里有順齋合作社自主研發并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的四季棚室30余個。“四季棚室”將棚室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解決了塑料大棚冬季無法生產和日光溫室難以越夏的兩個難題,實現了周年生產、高效栽培。據悉,四季棚室在廊坊地區推廣面積達到2650畝,增加農民效益6000余萬元。
固安順齋合作社負責人張順齋告訴記者,園區以合作社為龍頭,已經形成了成熟的“三對接”訂單生產模式。通過農超對接模式實現京客隆超市北京區域內的200多家門店直配,年配送量2萬噸;通過農餐對接模式與呷哺呷哺、漢拿山、海底撈等餐飲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農食對接模式與中央統戰部、中央黨校、鐵道部黨校食堂建立了農產品供應關系。
近年來,廊坊市堅持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定位,加快發展科技、綠色、品牌、質量“四個農業”,著力構建設施蔬菜、健康畜牧、林果花木、優質糧油四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積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制定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瞄準京津冀1.2億人口中高端市場需求,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打造94萬畝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推進高端精細果菜和特色葉菜生產,形成了永清胡蘿卜、安次甜瓜、固安番茄等一批萬畝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構建了環京津1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
做大做強園區,該市以高端化、產業化、融合化為方向,加快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成了廊坊遠村、固安現代農業園區等15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和43個市級園區,年經營收入達到65億元,實現旅游收入14億元。
強力打造品牌,大力實施“品牌農業培樹行動”,多角度多層次加大品牌宣傳推介,涌現出匯福糧油、梅花生物、福成五豐、康達畜禽等全國500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成了11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華老字號、84個農業知名品牌。
精品示范“靚”起來——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
從固安縣城往正南25公里就來到了林城村,該村隸屬于溫泉園區,是固安縣最早富裕起來的村子。該村以生產濾芯為主導產業,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從事這一行業。
為了實現快速發展,林城村聘請清華大學規劃設計院對村街發展、產業發展、空間布局進行了總體規劃,提出了“工業園區化、農業公司化、居住城市化、環境生態化”的基本構想,參照德國羅騰堡小鎮的建筑風格,實行了“集體開發、村民入股”的模式,分期建設回遷樓和商品房開發,將全村劃分為“生活居住區、產業園區、生態涵養區”三個功能區,實現“三區同建”。其中,濾清器產業園區占地800畝、生活居住區占地1000畝,農業園區占地5000畝,生態涵養區占地5000畝。目前,占地400畝、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的回遷樓已全部建成,村民全部遷入新居,民居內采用溫泉地熱取暖,林城溫泉小鎮初具雛形。
為把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林城村的4000余畝農用地全部流轉給村集體,用于開發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同時,該村全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建設了占地1000畝的油葵園、占地3000畝的苗木基地和占地140畝的花海彩帶景區,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林城也從一個傳統村落蝶變成了一座現代風情小鎮。
今年,廊坊市按照“全域整治、連片打造、三區同建、四村聯創”的要求,梯次推進,動態提升,著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創建。該市每個縣(市、區)都創建了1個鄉村振興示范區,其中大廠回族自治縣、固安縣分別創建1個省級示范區。10個示范區共涉及406個村莊,總面積700平方公里,人口60萬人。
實施工程項目推進,示范區共謀劃了現代農業園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重點項目80余個,總投資115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58.3億元,完成投資總量的50.7%。
廊坊市加大“三區同建”力度,積極優化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空間布局,同步推進農村新型社區、現代產業園區、生態功能區建設,全市共建成23個農村新型社區、68個現代農業園區、50個生態園區,培育了固安林城村、永清勝利村等一大批成功典型,為有效解決人往哪里去、地從哪里來、錢從哪里出、產業怎么發展問題探索了路徑。
村容村貌“美”起來——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近年來,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彭村鄉堅持由點帶面,示范引領,對28個村街實行了統籌治理,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提升。堅持“拆違、清臟、治亂”齊推進。持續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垃圾治理、廁所改造、美麗庭院建設、污水處理全覆蓋,完成了天然氣、自來水入戶。在鎮域主次街道全部硬化的基礎上,對所有村街的主街道和環村路進行了綠化、美化和亮化,坑塘治理后進一步打造了景觀棧道,關鍵節點建成休閑文化廣場,配齊健身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
今天的彭村鄉外河片區,村容干凈整潔,道路筆直寬闊,村民生活富裕充實,從以前的“臟、亂、差”,到現在的富美鄉村,外河片區五個村街的嬗變,正是廊坊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下,全域打造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
按照“全域覆蓋、連片示范、提升水平、打造精品”的思路,廊坊市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決勝年活動,投資24.5億元,實施10個專項行動,打好廁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四大戰役,推進3條高鐵、8條高速和1條重要普通鐵路沿線環境集中整治。
目前,該市人居環境整治任務已基本完成?!皫锩弊U面提標,市縣兩級安排1.8億元專項資金對20.9萬座廁所進行改造,做到退街、進院、入室,夏防蠅、冬保溫。
在全域推行垃圾治理PPP模式的基礎上,著力推進監管的常態化、制度化。以縣為單位謀劃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年內實現2個項目建成投產,爭取4個新建、擴建項目開工建設。
污水治理抓分類施策,對環城、環開發區村莊,就近納入城鎮管網集中統一處理;對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對集中的村莊,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對布局分散、污水不易收集的村莊,建設小型濕地單戶或聯戶分散處理。截至目前,高標準完成污水治理的村莊達到500個。
農民生活“好”起來——聚焦補齊農村民生短板
驅車行使在固雄公路上,道路兩旁花團錦簇,樹木成行,這條公路全長25公里,是固安中西部重要的南北通道,公路途徑固安鎮、彭村鄉、渠溝鄉、禮讓店鄉、溫泉園區和馬莊鎮6個鄉鎮園區。去年,該縣投資3.45億元實施了固雄公路拓寬及市政化改造工程,實施了沿途“兩違”拆除和環境提升工程,共拆除違法建筑1.7萬平方米。目前,工程已順利竣工,路面寬度由原來的9米改造為23米,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通車后,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更改善了固安連接雄安新區的交通條件,推動了沿線鄉鎮經濟的高速發展。
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目標,廊坊市以民生實事工程為抓手,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積極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今年該市農村公路建設任務為新改建350公里以上,已開工704公里,完工595公里,完成投資12.47億元,農村公路建設進度現位居全省第一。
該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均達到100%,所有行政村實現了光纖、4G信號全覆蓋。推動農村公共服務擴面提標,加快發展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救助等農村社會事業,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社會救助標準統籌一致,城鄉低保標準提升至每人每月685元,在全省率先實現低保特困群眾城鄉一體化統籌。推動和諧平安鄉村建設,深入開展“基層黨建質量建設年”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層延伸,加快推進智慧視頻監控等“五大工程”,確保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祝雪娟 孫澤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