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長假,長沙共接待游客955.59萬人次,同比增長20.12%。從岳麓山到湘江邊,從餐飲到購物,沸騰的假日經濟,讓長沙成為了“網紅城市”。今年以來,長沙文旅融合的腳步加快,成為長沙提升城市品位、品質和品牌的抓手之一。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多次表示,要注重精明規劃、精準建設、精細管理,以工匠精神提升城市宜居性,打造“長沙制造”“長沙文化”“長沙旅游”“長沙美食”品牌。其中,打造文化、旅游、美食品牌帶來的游客猛增,其背后正是長沙練就的文旅融合內功的結果。
理念融合:讓融合是“化學反應”,甚至是“基因重組”
國慶假期,長沙寧鄉市黃材鎮的炭河古城景區人氣火爆,團體游、自駕游等接踵而至,共接待游客217132人次。
這個長沙西南的小小盆地,成為火爆的文旅市場,體現了長沙文旅融合的理念:不單純是對文化資源進行旅游產業化的開發,也不只是在旅游中添加一些文化元素,而是一種發展的思維與理念。
四羊方尊精美絕倫,炭河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如何一鋤挖出個國之重器?靠著對商周文化的挖掘,在保護原有的文化遺址上,重塑出一個為游客參觀的炭河古城和一臺《炭河千古情》,對這些本就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之謎進行了演繹,讓這里既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又是熱門景區。
目前,《炭河千古情》已演出近1000場,觀演人數突破600萬人次。炭河里遺址管理處副主任黃奎介紹,目前,景區內的鋪面價值水漲船高, 一個不足兩平方米的攤位,已從最初的3萬元漲到了20多萬元。
“不是像鹵水拼盤一樣做‘物理式’拼合,而是要讓文旅產生化學反應,甚至是‘基因重組’。”長沙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楊長江認為,文旅融合要在理念上認識到文化對旅游是消費動因、資源支撐、創意附加,旅游對文化是建設驅動、傳播推廣、交流互鑒。
這種融合的理念也在長沙焰火表演中體現了出來。
10月1日晚,《秋之頌·我和我的祖國》大型音樂焰火在橘子洲頭綻放。絢麗的煙花在天空中展現了“偉大祖國”“錦繡瀟湘”“幸福長沙”“筑夢中華”等篇章,令市民與游客爭相拍照留念。
在強調環保的當下,長沙焰火在減量的同時灌注了文化的創新,全年聚焦“沁園春·長沙”城市文化名片,以“春之約”“夏之戀”“秋之頌”“冬之韻”為4次焰火晚會主題,以非遺的煙花技術,加上長沙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創意,設置元旦、元宵、“五一”和“十一”4個固定場次,為市民游客呈上浪漫的視覺盛宴,塑造長沙文旅品牌。
功能融合:提供多種供給,構成城市功能的融合
今年8月,風靡全球的英國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連演8場,場場爆滿,全省各地及許多省外觀眾在劇院內外“打卡”,刷爆朋友圈。
梅溪湖大劇院總經理賀文介紹,劇院自2017年9月首演以來,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逾5000人次,吸引了50多萬人次觀演。其中,演出有40%為涉外團體,長沙地區以外觀眾約占觀眾總數15%。
對于長沙而言,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長沙濱江文化園等這些文化場館,早已成為網紅打卡景點,也讓長沙成為眾多文藝愛好者追隨的城市。
今年3月,當西班牙古樂大師喬迪·薩瓦爾在長沙音樂廳演出時, 廣州、武漢、廈門甚至香港、臺灣和國外的觀眾都追隨到長沙。
除此之外,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日本著名指揮西本智實等大牌藝術家來長演出,都在其社交網站上發布了關于長沙的內容,向世界推廣了長沙。
長沙音樂廳總經理占苗介紹,音樂廳帶來了文化供給的多元化,引入了高雅藝術的作品。同時,在演出中推出的惠民票價,讓高雅藝術和市民的距離拉得更近。
近年來,長沙出臺措施擴大多元化的文旅消費,如讓基本文旅消費有保障,基本文化場館、景區免費開放;高雅文旅需求有供給,形成多元化文旅消費。
長沙濱江文化園于2015年12月開園,截至今年9月25日,入園游客達1493萬人次。最近被公示為國家4A級景區,其功能的融合,讓其正在向高品質文旅特色景區邁進。
文化藝術引領一座城市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這在世界城市的發展史上屢見不鮮,維也納、巴黎、薩爾斯堡都是如此。
去年,省市共建的長沙交響樂團成立,也體現了這樣的戰略意圖。這個在中國音樂界的創舉,顯示了長沙打造國際藝術傳播品牌的決心,并已經成為文旅融合的典范。
產業融合:景區園區街區、夜間鄉間網間的“三創”
“為了不浪費大家時間,你可以邊游覽長沙邊排隊。” 國慶假期,長沙一家網紅小龍蝦館消息刷爆朋友圈。在超級文和友海信廣場店,當日取號突破20000個。
土味紅磚房、霓虹燈牌、老式錄音機……不僅有美味的小龍蝦,還建造了一個80年代的長沙“老城”。同時,店內長沙方言展覽,長沙本色展覽等人文體驗,更為原本的美食增色。去年,文和友接待外地客人達到了370萬人次,成為長沙“夜經濟”和“夜文化”的代表。
2016年,長沙躋身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推動文化、體育、旅游等業態消費成為新時尚。今年,在文化消費試點獲評國家一檔獎勵、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的基礎上,長沙提出爭創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向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標邁進。為促進文旅消費有序升級,長沙加大在夜間經濟、鄉間經濟、網間經濟上發力,在新業態融合上發力。
文旅融合,長沙注重產業實力的夯實。讓景區引流更加有力,園區支撐更加強勁,街區特色更加鮮明;夜間亮起來,鄉間活起來,網間紅起來;強調文化創意、科技創新與品牌創建。
從傳統街區坡子街延伸的非遺湘菜,加上小龍蝦點燃的夜間經濟,和老長沙懷舊場景的塑造創意,新時代自媒體傳播塑造的“網紅”,“文和友”實現了品牌樹立,這是這條思路最好的驗證。
此外,作為中國最具文化創意的媒體藝術代表城市之一,長沙積極對接“互聯網+”戰略,實施“文旅+”行動,推動文旅與科技、教育、信息等深度融合,推動了一批文化園區與項目。長沙方特東方神畫今年建成開放,天心文化(廣告)產業園、后湖國際科創文化產業園、新華聯銅官窯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華誼兄弟(長沙)電影小鎮等建設進一步推進。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獲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展現出長沙文旅融合的強勁之勢。
未來,長沙將推動文旅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發揮產業優勢,釋放產業效能,預計全年公共文化場館接待人次將達到2000萬,同比增長15%以上;接待國內外游客1.66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000億元,同比增長均在10%以上。
(湖南日報記者 熊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