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煙,黃河落日,雄渾賀蘭,煙雨六盤。近年來,寧夏日益成為人們青睞的旅游勝地。“寧夏在發展旅游時,圍繞生態保護這一重點,發揮集聚效應,拓展空間,在高質量發展理念框架下謀劃產業。”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劉軍這樣解釋寧夏的旅游產業規劃。
多元維度聚效應
“寧夏享有‘中國景觀的微縮盆景’之美譽。”劉軍說,這里既有雄渾的大漠風光,又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這里匯集了大山、大河、大草原、大沙漠、大湖泊,猶如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
盡管寧夏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可旅游資源的富集與發達省份相比毫不遜色。比如沙湖旅游景區,這里不僅有煙波浩渺的湖水,金黃如畫的沙漠,還有婀娜多姿的蘆葦。春季踏青觀鳥,夏季沙水沖浪,秋季漁歌唱晚,冬季冰雪運動……可以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處處是景。“然而現代旅游的發展空間不僅限于名山秀水,它內涵外延已擴展成為大產業、大民生和大展示。”劉軍說,大產業,旅游產業滲透經濟的方方面面,有專家測算,地方經濟GDP每增長1元,旅游收入將增長4.3元;大民生,旅游是帶動能力最強的產業,其輻射面廣,受益人多;大展示,來寧夏旅游,游客在領略景點景區風光的同時,這些景點景區也成為展示寧夏的平臺。
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催生更多的新業態,寧夏發展旅游立足多元維度集聚效應。
做好“圓心”維度,整合資源是前提。擁有8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濕地公園、4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風景名勝區、35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化資源堪稱寧夏旅游業發展最豐富、最深厚、最具魅力的元素。為了深入挖掘寧夏特色文化和稀缺旅游資源,近幾年寧夏針對不斷升溫的大眾文化旅游需求,推出沙漠親子游、民俗文化游、美食養生游、避暑研學游、考古探秘游等特色化、主題化和精準化的旅游產品。
做大“半徑”維度,協同發展是關鍵。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價值提升,使之產生1+1>2的效應。寧夏著力推進“互聯網+旅游”等“五個+”項目,一方面針對廣大游客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消費發展趨勢,推動劇場、演藝、動漫、非遺、藝術品、會展等產業融入文化體驗旅游;另一方面推出長城徒步游、夜觀星海、葡萄酒品鑒、沙漠穿越、低空飛行等特色文化和旅游產品。同時力推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特色街區等新業態的發展。
做足“周長”維度,統籌建設是保證。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文化和旅游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融合勢在必行。近幾年寧夏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旅游的需要,加大統籌,不斷加強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更優的服務內容。比如賦予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圖書館等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更多的旅游接待功能,多層次地滿足旅游體驗文化的需要,不斷提升寧夏文化和旅游的品質。
生態是最大的資源
旖旎多姿的自然風光,廣袤蒼勁的壯美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精神文化氣質。寧夏人曾為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而驕傲。
然而,前幾年由于寧夏旅游業管理粗放、業態無序、亂象叢生,有的景區被關了,有的景點被撤了。為了綠水青山,必須暫時放棄所謂的金山銀山;有了綠水青山,才會有永遠的金山銀山。
“從不適應到適應,從被動消化到主動應戰。幾年下來,我們領悟到什么是旅游產業的新機遇,生態是最大的資源。”寧夏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張仁漢說。
寧夏大生態理念下的現代旅游業是什么樣子?張仁漢舉了3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塞上江南的寧夏,2016年環保督察令人震驚,即空氣優良天數在全國位列倒數,黃河Ⅱ類水進Ⅲ類水出,賀蘭山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為重現藍天、碧水和青山,寧夏打響生態保衛戰。立機制、治污染、抓修復、強保護。治煤、治車、治企、治塵、秸稈禁燒……一記記重拳出擊,鐵腕治污。如今,黃河銀川段水質實現Ⅱ類進Ⅱ類出;賀蘭山滿目蔥郁。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近兩年,寧夏接待游客人次和收入均呈兩位數增長。
第二個例子,守住沙坡頭的“金”字招牌。前些年,寧夏沙坡頭這個國家5A級景區旅游不斷升溫,游客絡繹不絕。國家實施環保整治,由于沙坡頭北區(沙漠旅游區)位于騰格里沙漠自然保護區內,2017年11月11日被宣布停業整改。
中衛市委、市政府將環保整治化為機遇,高標準重新規劃建設。首先是環保治理倒逼沙坡頭旅游格局變大了。根據游客不斷增長的新需求,2017年底重新規劃,跳出騰格里沙漠自然保護區2公里,先后建設了沙漠觀覽區、游樂項目區、星級酒店服務區三大現代沙漠旅游區塊,打造智能化、模塊化、網絡化的全新模式;其次是沙坡頭旅游線路更規范了。將原來從東門進(黃河區)再從東門出的“走回頭路”的旅游路線,改為目前從東門進、游客游完黃河區經涵洞到北沙漠區、經星空之門到旅游新鎮這條“閉環”式旅游線路;第三是整治了沙坡頭周邊的旅游環境。過去景區周邊個體攤販支起棚子就能做生意,小餐飲、小(旅游)商品、小旅館等雜亂無章。通過整治,游客吃、住、行全部實施統一標準、統一管理。
第三個例子,一個屬于星星的故鄉。張仁漢說,在今天看來,綠色發展、遙望星空更多展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的和諧,哪里才是星星的故鄉?哪里才能仰望最美的星空?許多游客、網友給出的答案是寧夏。
寧夏無論從經緯度、海拔條件、空氣質量與氣候環境,都為觀星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寧夏是全時段觀星最佳區位,一年365天不分春夏秋冬,在六盤山上、賀蘭山下、長城內外、黃河兩岸,都能仰望星空,所以人們形象地將寧夏稱為“星星的故鄉”。如今,寧夏的“星空游”已成為時尚的新興旅游業態。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寧夏旅游產業發展空間有多大?“如果說寧夏旅游前景無限,我們必須在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框架下謀劃發展。”劉軍說。
精準定位,全域旅游藍圖目標清晰。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用三句詩詞向世界推介寧夏:如果不到銀川、吳忠、石嘴山,體驗不到“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風情;不到沙坡頭,就體會不到唐代大詩人王維描繪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如果不上六盤山,就體會不到毛澤東同志所書“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
精心謀劃,以消費鏈打造景觀鏈、服務鏈。針對旅游目標群體打造差異化旅游產品,寧夏在鞏固已有市場的基礎上,將集中培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福建、湖南等與寧夏旅游資源差異性較大的客源市場,推出沙漠親子游、民俗文化游、美食養生游、避暑研學游、考古探秘游等特定旅游群體的主題化、精準化旅游產品,尤其要把銀川都市圈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從賀蘭山下到黃河岸邊,把線路串起來、景區融起來。
精品制作,打造心靈的港灣。寧夏謀劃打造“四季皆宜旅游”的一個康養福地,一個給心靈放假的地方。寧夏海拔不高不低,沒有酷暑沒有嚴寒,土壤幾乎是零污染,塞上江南瓜果飄香且有機綠色,尤其寧夏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特色理療等很有功效,是難覓的康養福地。
寧夏回族自治區旅游和文化廳廳長宋建剛說,積極做好渠道融合、內容融合、形式融合、效益融合,創新創意,多方發力,為寧夏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給力”和“賦能”,形成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