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雷州殿山村村貌。(記者 張鋒鋒 攝)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是湛江市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點任務。隨著各級各部門的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這一股勁風在湛江農村激蕩起一池活水,綠油油的田間地頭,涌現出勃勃生機。
近日,記者跟隨湛江市人大常委會采訪團走進田間地頭、深入百姓家中,圍繞鄉村振興的主題,仔細看、認真聽、耐心問、詳細記,以現場采訪和實地調研的形式,及時記錄各地在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好舉措、顯著成效。通過實地踏勘和深入采訪,記者切身體驗了湛江市在鄉村振興方面的發展實踐,近距離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地農村發展的新氣象。
“三清三拆三整治”顯成效
鄉村煥發新顏
一條條寬敞的水泥路,一棟棟農家別墅,房前丹桂飄香,屋后疏竹簌簌,干凈利落的健身廣場。三兩老人帶著孩子邊嬉戲邊鍛煉著身體,盡情享受著秀美鄉村建設給農民帶來的幸福生活。走進雷州市附城鎮殿山村,處處洋溢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成果。這是雷州市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結出的碩果,也是湛江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
雷州市人大代表、殿山村村委書記王家展告訴記者,由于村集體經濟收入微薄、基礎設施落后、居住衛生環境較差、農業技術落后、群眾收入較低等問題,殿山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近年來村里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在扶貧單位的幫扶和鄉賢的支持下,完成了安全飲水、村巷道硬底化、雨污分流、東村小公園、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等項目建設,村容村貌大變化。特別是“三清三拆三整治”后,村里的舊房危房拆除了、積壓了數十年的垃圾清理了、曾經泥濘的村道全部硬底化了,曾經臟亂差的村莊煥發了新顏。
走進雷州市沈塘鎮處井村,村場里機聲隆隆,兩臺挖掘機正在清理村場雜草。處井村村委書記吳宏秀告訴記者,農村危舊房多、農房布局分散、村莊整體環境差,是雷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與短板。為了補上這塊短板,今年全市大力實施“三清三拆三整治”,村里開展行動以來,已經拆除了舊房危房140余座。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村里村外一天一個樣。
按照雷州市精品村的建設標準,今年該村重點推進綠化、亮化、凈化方面的建設。除了投入400余萬元打造村心公園,村里還投入30多萬元,在村主道上都種上綠樹。曾經泥濘難行、無路可走的舊村,如今實現了全村硬底化。
今年43歲的村民吳國宏,之前一直在廣州經商。一直想回到家鄉建房,近年看到村中的變化,回鄉養老的想法更為堅定。今年特意請專人做了房屋設計,打算回鄉建一座三層小洋樓,回鄉安度晚年。村里的生活和城里沒兩樣。“家鄉變化很大,綠化、環境、道路整治等效果明顯。房子規劃整齊劃一。更想回到家鄉養老。”
村風融融,鄉景如畫。雷州各地的村莊環境變好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增強了。這種改變,得益于雷州市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持續推進。近年來,雷州市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快改善生態宜居環境質量。全市所有村莊都已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1570個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市任務完成率71%。全市1624個自然村建有垃圾收集點,1422個自然村實現人畜分離、家畜集中圈養。全市73個省定貧困村385個自然村已全部建有垃圾收集點并配有保潔員。
“對于清拆老舊危房,起初村民們都不理解,我們就發揮黨員干部的作用,一家一戶做工作,同時帶頭清拆自家老舊危房。看著村里環境的不斷變化,村民們也從理解到支持。”殿山村村委書記王家展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村新農村建設已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逐步實現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目標。
激發內生動力
村民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高立的燈桿紅旗飄飄,開闊的道路整齊規劃,成片的民居統一繪彩,整潔的巷道難見垃圾,這如同城市高檔小區的場景,是記者在雷州市沈塘鎮后山村看到的。是怎樣的管理能讓這條僅有數百人的小鄉村,煥發出如此的魅力,且長時間保持干凈整潔?
“天天一小掃,每周二一大掃。”原后山村“村長”陳家源告訴記者,后山村沒什么集體收入,經濟基礎比較差,能有今天的靚麗村容村貌,全靠后山村黨支部領導群眾全體參與。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時,后山村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動群眾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建立衛生整治網格化管理制度。村里有18條巷子,15名黨員及3名村民代表被推選為“巷長”。每位巷長負責一條巷子里的“門前三包”,確保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后干凈整潔。
農村環境整治中,村中人人參與,戶戶動手,連外出的鄉賢、務工人員都抽時間回鄉參與勞動,該村還有一支由年輕媳婦組成的媳婦義務清潔隊,每周二帶著孩子們一起清潔巷道,維護著村人居環境的清潔美麗。
鎮人大代表、后山村委書記莫昌斌告訴記者,自從實施了人居環境整治,不僅鄉村美麗了,連村民的關系都更和諧了,一起為村集體的義務勞動培養了村民熱愛村集體的凝聚力,現在大家相處得特別開心融洽。
通過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積極參與村莊建設管理的作法,在遂溪縣北坡鎮北山洋村同樣效果顯著。
沿著已硬化的公路走進北山洋村,頓時眼前一亮:14條村道都有專屬的路名:愛國路、創業路、振興路、幸福路、和諧路、愛民路、民主路……而村里每一條路的名字,都是由村民投票選出,路名里寄托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山洋村過去是遠近聞名的“牛屎村”,村民為了圖省事,在自家前后院搭建簡易牛羊圈飼養牲畜,衛生狀況很差,村民生活質量很低。現如今,北山洋村發生了大變化:每家每戶外立面都進行了美化整治,整齊劃一的小洋房幢幢相連;村內道路通暢,小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房前屋后可以種花種菜了;鄰里關系變得和睦溫馨了。這條特色鮮明的鄉村 也成了遂溪縣美麗鄉村建設的范本。
談到鄉村變遷的“密碼”,鎮人大代表、趙屋村黨支部書記鄒科把它歸結為“黨建引領”。近年來北山洋村以新農村連片開發示范片建設為契機,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把平安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統一規劃同步推進。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北山洋村的黨小組在趙屋村黨支部帶動下建立起黨員平安建設包片包戶責任機制,黨員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引導發動群眾參與,凝聚共治合力。
遂溪縣發揮農村基層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運用一事一議民主決策機制,完善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權益。建立農村人民環境整治紅黑榜,采取獎補激勵政策,鼓勵村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全程參與村莊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變“要我干”為“我要干”,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動力。
為鄉村振興注入“人大力量”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湛江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8—2020年)》,全力推動資源資產盤活、三產融合發展、綜合環境改善、文明鄉風培育、基層治理提質、致富奔康扶助、特色鄉村創建等“七大行動”;認真對照省規定的硬任務和我市實際情況,明確了145項工作任務。
截至目前,2018-2019年市縣兩級財政累計投入7.6億元支持鄉村振興工作。村莊人居環境有效改善,“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全市完成率達到93.3%,涌現出較多的干凈整潔村以及一批各具特點的特色村莊。各縣(市、區)將垃圾整治工作作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實行衛生保潔“門前三包”制度,加強農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深入整治農村生活污水,促進全市農村環境衛生面貌明顯改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致力打造產業興旺、活力十足,生態宜人、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文明有序,治理有效、和諧穩定,脫貧奔康、豐衣足食的新農村,是湛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落腳點。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如今,越來越多“升級版”的美麗鄉村在湛江各地呈現。
市人大常委會把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作為人大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重點工作,緊緊圍繞中央、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通過依法履職和積極作為。人大代表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特別是在一線的縣鄉人大代表,充分收集群眾意見,提出很多與農村建設、農業發展、農民民生相關議案建議,推動政府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三農”工作發展。
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我市各級人大一方面在立法權范圍內,推動制定相關的地方性法規,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綜合運用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專題詢問、專題調研、工作評議等監督方式,同時,組織人大代表開展集中視察,代表約見國家機關負責人等活動,推動中央關于“三農”工作和各類惠農政策的落實。為湛江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注入了鏗鏘有力的人大音符,貢獻了不可替代的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