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鎮新城建設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是一場造福億萬百姓的里程碑式變革,潤物無聲地改變著農村的面貌。
作為全市首批啟動建設的35個特色小(城)鎮之一、全市八大特色旅游區和重點旅游鎮,武隆區江口鎮在市住建委和武隆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芙蓉洞、國家級風景名勝芙蓉江等優勢資源,以“發展更有質量、城鄉更加靚麗、生態更加良好、人民更加幸福”為目標,打造“業興家和景美民樂”的全市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做好旅游大文章
江口,武隆的東大門。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歷史文化瑰寶的薈萃地,也是世界山水峽谷景觀的博物館。江口場鎮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隋朝年間,是渝黔兩地重要的通商口岸和烏江流域主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金江口”之美譽。
絕美的生態資源,和厚重的歷史人文,賦予了江口諸多旅游資源。轄區內,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芙蓉江和唐長孫無忌墓、李進士故里石刻、古漢墓群等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延綿千年的鹽商文化、碼頭文化、纖夫文化。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芙蓉洞,更是被譽為“中國地下最美麗的地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圍繞旅游謀篇布局,是江口鎮近年來一以貫之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江口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旅興城”,把旅游放在江口發展的核心地位,一切圍繞旅游謀發展。以塑造“烏江驛站”休閑旅游服務特色小鎮為目標,從風景旅游和文化旅游服務兩方面入手,塑造高品質的特色旅游服務強鎮。
2016年,在成功申報創建市級特色小城鎮后,該鎮委托市政規劃設計院編制特色鎮五年規劃,規劃項目涵蓋場鎮環境綜合整治、長孫無忌等歷史文化挖掘展示、旅游景觀建設等項目,以加快旅游業的發展進程。
在肖家河溝,汽車客運站主體工程和節能完成驗收。新建成停車場2個,新增停車位128個,旅游配套功能趨于完善。
在羅洲路街區,在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保持小鎮宜居尺度的前提下,109棟明清風格的建筑改造完成,涉及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特色小鎮”形象初顯。
在江黃路,一條總長3.7公里的棗紅色路面自行車騎行道,開始在江口鎮的主干道江黃路上延伸,為游客提供了更為多元的游覽方式,更為美好的旅游體驗,展示康養休閑特色小鎮之特色。同時,江口鎮將在沿自行車道布局2個觀江休閑景觀平臺,對道路兩旁進行立體綠化。
在炭坪子,占地4畝的觀景平臺露營基地,已成為眾多游客賞烏江畫廊,供娛樂休閑的絕佳處所。
日新月異的改變在全鎮區域悄然發生……
致力城鄉融合發展,是江口鎮實施鄉村振興的一大抓手。依托特色小(城)鎮建設,江口鎮以芙蓉洞為中心,打造出三河口、黃草銀廠、天子墳3個鄉村旅游帶,構建起鄉村旅游網絡。同時,圍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精雕細琢場鎮建設,推進場鎮宜居品質、生態景觀、特色風貌、旅游功能優化提升,形成全域旅游規劃布局。
扮靚鄉村新面貌
良好的農村環境面貌,不僅是江口鎮旅游發展的現實基礎,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指征。
為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江口鎮緊扣“四好農村路”建設,推進桐梓堡公路、沙壩公路、干田公路等114余公里公路硬化,織密織牢交通運輸網。
江口鎮依托農村舊房整治提升行動,致力補齊轄區住房安全保障短板,全面改造不安全住房20戶,提升舊房品質77戶。重點打造的丁家坳示范點建設項目現已全面完工,成為全鎮垃圾分類示范點、公序良俗示范點。
持續推進“廁所革命”,今年將完成改廁328戶,直接改善群眾的健康和環境狀況。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義務開展“村莊清潔行動”23次,逐步建立長效清潔及維護機制。
全面落實“河長制”,繼續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三條紅線”管理,常態化開展水質斷面聯合監測和巡查,保護雙江交匯盛景延續,實現河暢、水清、坡綠、岸美。
鞏固“市級衛生鎮”創建成果,持續深化綜合創建,加快“五城聯創”進程,加快實施場鎮污水管網二三級建設。深化“環保五大行動”,聚焦水、大氣、土壤污染,不斷改善環境質量。
鄉村新面貌不僅在于居住環境的改善,還在于民眾精神上的富足。
江口鎮大力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以公序良俗為抓手,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打造馬鞍公序良俗示范點,倡導各村(居)移風易俗,“一事一議”修改村規民約,有效剎住操辦之風。全鎮形成家風好、民風純、黨風正、政風清的良好氛圍。
探索治理新路徑
江口鎮共有2.16萬名群眾,又是移民大鎮,如何破解社會治理短板,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以社會治理和場鎮建設為抓手,江口鎮探索出一條新道路。
近年來,江口鎮充分繼承和發展“楓橋經驗”,積極探索實踐“宣教引導、化解矛盾、綜合治理”機制,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區,矛盾不上交”。
該鎮在社區以“居委會+居民小組+樓段長”形式,在農村以“村委會+村民小組+黨小組+村民代表+黨員”形式,切實將社會治理的“毛細血管”延伸至群眾。
同時,建立以派出所人民警察專業巡邏與場鎮專職巡邏、夕陽紅義務巡邏和社區義務巡邏有機結合的防控網絡,建立鎮、村(居)、小組三級調解組織,繼續推行矛盾糾紛調處“以獎代補”激勵機制,開展干部大走訪,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并全面實行“黨務、政務、村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此外,江口鎮還通過購買社會服務,建立起江口場鎮、黃草村環境衛生服務外包制度,健全了“戶集村收鎮轉運”的垃圾清運長效機制,配齊“垃圾池、垃圾車、清潔人員、垃圾桶”四要件,常態化開展垃圾整體治理行動,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江口鎮主要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發揚“楓橋經驗”,破解治理短板,創建“楓橋經驗”重慶實踐行動品牌,實現轄區長治久安。
(賀娜 劉廷 圖片由武隆區江口鎮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