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保留傳統風貌,延續歷史文脈。在城市更新、社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預留文化和旅游空間。筆者認為,隨著城市更新的穩步發展,在城市更新過程中要注入更多文化和旅游功能,實現城市更新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城市更新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文化和旅游功能,進而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品位、滿足市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筆者認為主要有六類融合發展模式,即舊城更新模式、文創園區模式、休閑街區模式、城市商圈模式、文旅地產模式和產業新區模式。
一是舊城更新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歷史文化相對厚重的區域。在城市更新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步改變過去大拆大建模式,通過城市有機更新實現城市功能更加人性化、現代化,更好滿足市民對于城市生活的需求。由于此類片區往往歷史文化比較悠久,滲透著當地人過往生活的痕跡及故事,對外地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城市有機更新過程中,往往跟文化和旅游功能緊密結合,通過有故事的場景還原、特色的建筑風貌、地域特色美食和民俗等方式,實現城市與旅游完美融合。比較典型的代表有北京南鑼鼓巷、成都寬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等。
二是文創園區模式。該模式主要以近現代工業遺址遺跡片區的升級改造為主。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一些原本具有時代標簽和代表性的工業企業面臨著轉型或倒閉的局面,在很多知名工廠關停之后,原有場地如何在城市發展中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當地決策者思考的重點。該類場地見證了過去一定時期內當地工業發展和當地市民生活,是城市近現代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類場地往往被打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滄桑的工業遺址里面融入現代文創、時尚藝術、休閑業態、裝置藝術等具有一定文化藝術休閑功能的業態產品,在保留原有遺址文化的基礎上,形成新時期的文脈傳承,成為一個城市文化印記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典型的代表有景德鎮陶溪川文創園區、鄭州二砂文創產業園等。
三是休閑街區模式。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值得當地市民流連忘返的街區。文化和旅游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創建工作,明確提出街區需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提升旅游休閑街區文化和旅游吸引力和影響力,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同時應注重培育多元業態,豐富休閑娛樂功能,以現代化、多元化、個性化產品供給,促進居民消費意愿提升。比較典型的代表有上海南京路、成都太古里、南京1912街區等。
四是城市商圈模式。休閑街區往往以古樸和文化為主,城市商圈則更加注重現代和時尚。《“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推進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把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建設集合多種業態的消費集聚地。”其中,城市商圈是消費集聚地的重要載體。城市商圈往往以城市現代時尚休閑集聚核心區為主,融入時尚購物、特色餐飲、觀光游憩、文化體驗、網紅經濟、旅游演藝、康體休閑等豐富多元消費業態,這部分業態往往具有檔次更高、品質更優、服務更好等特點,可以較好滿足當地市民日常生活需要。同時,城市商圈往往還能更好吸引外地年輕游客,滿足外地游客對本地城市生活的獨特休閑體驗。比較典型的代表有北京三里屯商圈、上海徐家匯商圈、鄭州鄭東新區CBD商圈等。
五是文旅地產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地方政府通過引入國內大型文旅地產集團,通過大型主題公園建設帶動整個區域城市更新的發展形式。由于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體具有建設速度快、主題IP強、區域吸引力強等特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開發決策者的青睞。通過“主題公園+文旅地產”的發展形式,既能夠綜合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聚集人氣,構建居旅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間,又能夠帶動周邊區域乃至城市片區的綜合升值。比較典型的代表有融創文旅城、恒大童世界等。
六是產業新區模式。產業新區模式往往是結合城市產業新城、產業新區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模式,該模式是針對產業優先發展區域,在城市建設中融合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最終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區域。在《上海市“十四五”時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五個新城”旅游新節點,即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賢新城、南匯新城等,努力把五個新城打造成為新型都市旅游目的地。在該類區域發展過程中,往往注重新興產業、數字化產業、智能產業、科創產業等與旅游的融合,通過工業旅游、特色小鎮、休閑綜合體、城市陽臺等形式,打造居旅共享的生活休閑空間。比較典型的代表有天津濱海新區、寧波杭州灣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