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綜藝頻出,戲腔翻唱走紅,非遺技藝搶占“流量”……近年來,國風文化日漸火爆,不斷融入人們的生活。近日,嗶哩嗶哩彈幕網(以下簡稱“B站”)發布該網站《2021年度國風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大數據展現出現代年輕人所鐘愛的國風潮流。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朱德蒙 王宇琦
B站視頻創作者“o小莊o”創作的大唐女子妝發飾服演變史
國風愛好者超1.77億人
國風文化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許多借國風而興起的文化內容成為時下的“潮流”,進而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滲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報告顯示,2021年B站國風愛好者人數超過1.77億,其中18-30歲網友約占70%,年輕人成為國風愛好者的主力軍。從不同年齡段網友偏好內容來看,18-24歲網友偏愛國風舞蹈,24-30歲網友熱衷國風妝造,31歲以上網友喜好國風古建筑。
在眾多國風妝造視頻中,唐朝、明朝、民國類型分別位列網友點贊前三名。許多視頻通過妝容和服飾還原千年的流行風尚,從妝、發、飾、服等方面呈現我國各時期古人的造型演變史。近一年來,絨花發簪相關視頻播放量增長242%;甲胄相關視頻播放量增長836%。國風逐漸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潮流時尚,古韻在當下煥發出新生。
國風文藝視頻再現傳統美
國風文化充滿美感,在文藝領域也有突出影響力。國風愛好者通過各類民族樂器聆聽穿越時空的聲音,在一支支舞蹈中感受中華舞韻。報告顯示,嗩吶、古箏、琵琶成為B站年度最受歡迎民族樂器,在不同視頻創作者的演繹下,傳統樂器和不同領域文化相結合,迸發新的火花。嗩吶和“鬼畜”配合、古箏與“二次元”融合、琵琶和劇情演繹結合等模式得到許多年輕人追捧,網友在有趣和新潮的體驗中感受到傳統樂器之美。此外,戲腔翻唱讓國風音樂煥發出新活力,近一年,相關視頻播放量增速高達275%,《赤伶》成為年度點贊量最高的國風音樂。
報告顯示,過去的一年中,B站國風舞蹈類視頻播放量增速達202%;國風原創編舞視頻播放量增長155%。此外,各類綜藝、晚會中火爆的國風舞蹈同樣受到網友的“熱捧”。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早就在B站成為“爆款”,還原古畫《千里江山圖》,帶領觀眾夢回大宋;綜藝《舞千年》中的舞蹈《越女凌風》以青劍做舞,以紅傘為約,訴說江湖兒女情長;B站中秋晚會《花好月圓會》上演舞蹈《鯉影》,其中舞者化身錦鯉,躍水而舞,完美詮釋了力量與美……這些視頻獲得超高播放量,成為網友所愛。
|聚焦|
國風流行中實現文化傳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傳播傳統技藝,讓其煥發出勃勃生機。報告顯示,傳統技藝類視頻創作者中,18-30歲占比為63%。這些以手工創作見長的創作者發揮創意,進行許多有趣的嘗試。比如,復原了三星堆黃金面具,手工打造出一座故宮亭子,制作九龍四鳳花釵冠,這三支視頻也成為年度最強的“國風手工”。值得關注的是,竹編、傳統制香、竹紙、花絲鑲嵌等非遺制作技藝也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
歷史人文類視頻也成為傳播國風文化的有力“使者”,近一年播放量增速為314%,歷史、文學、三國、傳統文化等詞語成為相關視頻的“熱詞”。風云南北朝歷史講述、熱門歷史傳言鑒定、李白詩句朗誦及解析、蔡丹君老師趣說《紅樓夢》等視頻等成為該領域的熱門“選手”。
與此同時,國風也以海納百川的氣魄參與到“跨界”行動中,不同圈層的視頻創作者嘗試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國風元素,引領新的創作潮流。國風與科技結合,便誕生出用AI還原蘇東坡動態相貌的視頻,還有以傳播京劇臉譜文化為主旨的畢業設計視頻。國風和動漫相遇,便誕生出通過蘇繡、緙絲等非遺工藝創作出來的動漫人物形象的藝術作品。國風與游戲碰撞,便誕生出粵劇版的游戲“唱段”,和用曼妙舞姿演繹游戲的視頻。通過一支支視頻,網友和視頻創作者通過國風元素,重新塑造起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呈現出年輕人最浪漫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