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區人社局機關黨支部與峰山村黨支部黨員共同開展主題活動
(大眾日報 記者/彭輝 通訊員/王海政)威海市文登區通過全面開展“雙聯雙帶”活動,讓機關黨支部聯系農村黨支部、機關黨員聯系農村黨員,帶動農村支部改變面貌和農村黨員能力全面提升,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經濟基礎和人才支撐。
年輕干部成長促一把
“田大叔,這些天挺好的吧?”7月26日,在文登區高村鎮南藤圈村,區水利局機關干部于祝婕頂著三伏天的烈日敲開了聯系戶田術興的家門。
自今年6月份建立起聯系對子,于祝婕多次走訪老田家,對老田家里的情況已很熟悉,工作起來也是相當熟練,她在本子上認真地將老田的生活需求記錄下來,準備提交給局黨支部研究解決。
“一開始對村里的情況不熟悉,和群眾打交道都張不開嘴。”于祝婕說,自己從小在城里長大,畢業以后直接考入機關工作,對農村的事情一知半解,通過“雙聯雙帶”活動,到村里的次數多了,和村里的黨員群眾交流得多了,走村串戶也不打怵了。
家門、校門、機關大門,許多年輕干部的生活圈都是在這“三門”之間變換。年輕干部文化基礎好,但也缺乏基層實踐,對此,文登通過開展“雙聯雙帶”活動,鼓勵年輕黨員干部到鄉村一線,開闊視野,增長才干。
“‘雙聯雙帶’不僅增進了年輕黨員干部的工作能力,也增進了與群眾情感聯系,讓年輕黨員從‘三門’干部變成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講、走出去能干的‘三能’干部。”文登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于斌說。現在文登有1600多名年輕黨員干部主動到基層一線,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實現自我提升。
后進班子轉化幫一把
澤頭鎮峰山村260戶近600人。以往,村里的黨員帶頭作用發揮不明顯,群眾辦事依賴村黨支部,認為“黨員不管事,還得找支部”。圍繞如何激發村黨支部活力,讓黨員在參與村級事務、為群眾排憂解難上挺在前面,“雙聯雙帶”活動中,峰山村第一書記邢玉澤把這個問題拋給了預制結對聯系的文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支部。
經過反復研究,峰山村把局黨支部的黨小組管理法“搬”回了村,按“就親、就近、就熟”的方式,在全村劃出40多個網格,黨員和村民代表各領“責任田”,通過積分動態管理,全村黨員和村民代表展開了“暗中競賽”,在村級事務中爭先恐后。
基層組織堡壘強了,難題迎刃而解。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一戶村民的養豬場距離河道較近,與沿河景觀規劃“格格不入”,所在網格的黨員劉云國跑在村黨支部前頭做工作,該養殖戶主動拆除了養殖場。
“‘雙聯雙帶’讓兩個支部變成一家人,機關黨員和農村黨員一起交流經驗,共同解決難題。”邢玉澤說,通過開展“雙向組織生活會”,使機關黨員干部進農村出謀劃策、農村黨員到機關拓寬視野,培育村黨支部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主心骨”。
支部聯支部,黨員帶黨員,激發出鄉村振興發展強大動力,目前,文登有106個機關黨組織與120個農村黨支部結成連帶對子,其中有26個軟弱渙散農村黨組織全部實現班子鞏固,帶動集體脫貧致富目標。
產業爬坡過坎拉一把
盛夏時節,木瓜飄香。在米山鎮西山后村的熱帶木瓜種植大棚,樹上的木瓜剛一成熟,便被游客摘走。“現在村子名氣大了,木瓜不用摘、不愁賣,價格還高。”西山后村黨支部書記于建福說。
西山后村曾是一個貧困村,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經過多方考察,村集體確定了建設大棚,發展木瓜、火龍果熱帶水果種植的創富道路。然而,木瓜熟了,銷路卻成了問題。
“西山后村的營銷短板,正是媒體推廣的強項。”文登區融媒體中心相關負責人方燕說。在“雙聯雙帶”活動中,融媒體中心主動結對,通過報紙、電視、微信等各媒體平臺策劃了一場“營銷戰役”,在微信公眾號策劃的一則推廣消息當天閱讀量就過萬人次。
“一夜爆紅”的西山后村,各地游客慕名而來,采摘游、休閑游帶火了西山后村的旅游經濟。一度受到冷落的木瓜樹成了搖錢樹。于建福說,一棵木瓜樹產量在200斤—600斤,按當前市場價計算,一棵樹就能收入幾千元。
“‘雙聯雙帶’不是簡單配對,而是針對農村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癥結難題,發揮機關部門在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完成優勢互補,實現‘1+1>2’。” 于斌介紹,聯建支部做到瞄準問題“聯”,拿著計策“帶”,活動開展以來,43個部門幫助農村基層黨組織妥善解決各類問題3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