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展望新時代西雙版納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新理念新藍圖,并在當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近期召開的州委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推進西雙版納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牢固樹立“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新型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帶動農村”的發展新思路。
農業產業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西雙版納的農業產業結構總體上是“低膠高茶”。傳統優勢產業茶葉和橡膠依然是當地百姓的生存產業。“低膠高茶”遍布全州32個鄉鎮(街道辦)、12個農場、22個社區、222個行政村、2217個自然村。全州大約有60萬農民從事農業工作,其中,約占41.66%的25萬農民經濟來源主要靠茶葉;約占58.33%的35萬農民經濟來源主要靠橡膠。
助推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產業興旺是西雙版納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基石,更是農業產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業產業興旺要按照推進綠色發展的方向,堅持質量興農的路徑,促進融合發展的理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目標,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將農業培育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產業全面轉型升級;緊緊圍繞提升“熱區特色、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品牌效應。
生活富裕是西雙版納鄉村振興的出發點,更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指針。要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育發展一批規范經營、有較強引領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民創業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建立完善農民與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
有了興旺的產業、富裕的農民,就有了對美麗生態宜居環境、鄉風文明的農村文化、治理有效的西雙版納農村社會高層次的追求。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保護綠水青山;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文化,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建立完善鄉村治理結構,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突破鄉村振興的桎梏藩籬
面對發展高原生態特色現代農業的新機遇新形勢,我州還存在鄉村振興戰略基礎差、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龍頭企業小散弱、產業競爭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困難。
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我州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為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加快發展的機遇不斷涌現,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日益強烈。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需要順應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方向,在逆境中求生存、謀成長,搶占并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讓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落地生根
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必須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建基地、強龍頭、壯產業”為出發點。抓基礎建設,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抓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天然橡膠基地、普洱茶基地、傣藥南藥基地、生態食品基地、生物油基地建設;抓產業發展,做強做大生態食品、生態用品以及天然橡膠、傣藥南藥產業,提升優化傳統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群;抓龍頭企業,引導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龍頭企業,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與聯營。
激活鄉村振興源動力
用足財政扶持政策,通過政府財政投入、金融保險、行業投入、企業入股、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鄉村振興發展基金;用活金融扶持政策,引導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破除行業屏障,采取項目融資、銀行貸款、票據貼現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重點擇優支持州級龍頭企業;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強化服務、提高效率,最大限度落實各項政策,優先審核辦理征占用林地有關手續;用心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新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互利互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實行最低保護價制度。
(記者 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