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首次公布2018年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工作情況,“成績單”背后凸顯全省鄉村振興新動向,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據。
模式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反哺農村的戰略舉措,對于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縮小城鄉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推動鄉村振興,各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實踐,有的已經總結出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得到黨中央的高度認可。實踐證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走模式化發展道路,只有模式化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盡最大可能減少有限資源的浪費。當然,模式化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一個地方或一個區域范圍內的模式化,這是建立在地理優勢、資源稟賦、人文條件等大體相似的基礎上的。
模式化關鍵是產業發展的模式化。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這是當前擺在鄉村黨組織面前的第一大事。中央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鄉村農業產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和目標路徑,不論是強調要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還是強調要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以及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最終都是聚焦到鄉村振興產業振興上來。俗話說,有錢好辦事。人民群眾“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核心目的是帶動廣大人民群眾致富,所有舉措都要圍繞這一點來。因此,對于不同地區,模式可以不同,但目標一定是相同的。同時,由于目標相同,所以條件類似地區應當在探索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進而帶動各地迅速發展。
好的模式必然會有好的成效。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實踐探索,也需要向國內國外先進經驗取經,對于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要毫不猶豫的拿過來為我們所用,只要有利于人民群眾的事情就要大膽去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20世紀中期,德國的鄉村發展滯后。1950年, 德國提出城鄉等值化理念,即通過土地整理、村莊更新的方式實現“城市與農村生活不同類但等值”的目的。巴伐利亞州進行了該項試驗,推進了土地整理與鄉村更新相結合,取得了極大成功。類似的經驗還有很多,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抓實鄉村振興工作,就是要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去尋找模式化的經驗方法,并在實踐探索中獲得成功。
(撰稿/羅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