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互聯網發展重心正經歷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召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農業”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作為農業大國,我們要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王召明表示,隨著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呈現優質化、個性化和多樣化趨勢。但是農業供給體系總體上缺乏對需求的動態適應和反應能力,供給結構的調整升級滯后于消費結構升級。同時我國相當一部分農業產能是以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嚴重超采地下水、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為代價換取的產能。農業資源低效利用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隨著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以及國內農業生產成本迅速提高,多數農產品國內價格上漲的難度在增加,農業經營的困難日益增加,部分農產品生產長期虧損?!蓖跽倜餮a充道。
在王召明看來,伴隨“互聯網+”深入推進,互聯網正從消費領域加速向農業、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帶來產業互聯網的繁榮發展,也將對農業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影響。產業互聯網不僅有利于重構農資商貿流通體系,運用大數據還可以實現農產品的精確化生產和銷售零庫存,消除供需信息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銷售效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數據支持,打造農產品質量監督和追蹤溯源體系。同時產業互聯網有利于促進一二三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促進了農戶由分散經營向組織化經營轉變,通過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服務等全流程的延伸,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大融合。
那么,產業互聯網如何促進一二三產業大融合?
王召明建議:一是健全“互聯網+農業”產業政策導向。加強“互聯網+農業”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健全立法統籌協調機制,強化產業互聯網領域違法失信行為懲戒力度,營造安全開放包容誠信的網絡環境;二是加快“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布局規劃,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民受益”的建設模式,建立農村電信運營商服務補貼機制,加快電信“村村通”工程建設,推進農村信息化設施升級換代;三是建設一批面向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骨干企業將服務對象和能力拓展到農業領域,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示范,遴選一批解決方案進行宣傳推廣。由地方政府采取各種方式,鼓勵農戶和農業企業上云;四是加強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數字化建設。支持與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套的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完善快遞、倉儲、轉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建立快捷有效的農產品運輸查驗機制,為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合一”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