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高原特色旅游,讓傳統工藝制作走向大市場。在青海文化和旅游產業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讓很多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年末,天氣寒冷,在互助土族自治縣油嘴灣花海經營農家樂的任臣友盤算著一年的收入,計劃明年的生意。“今年掙了八九萬,生意還不錯,想著來年再把農家院擴大一些,讓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專門趕到農家院吃飯,來體驗這種濃郁的鄉土年味。”
在七、八月的旅游旺季,全省各地鄉村旅游點游人如織,一個個小村莊里自駕車排成長隊。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互助土族自治縣,鄉村旅游、花海農莊每年吸引游客的數量超過50萬人次,大量的游客帶動周邊農家院、小吃攤位、自助茶園、超市等收入增長,拓寬了百姓的增收渠道。
漫步在油嘴灣花海的柏油大道上,聽著土族阿姑悠揚的“花兒”,看著歡快的藏族鍋莊舞,鄉村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往日荒漠、貧瘠的景象難覓蹤影。
“沒開農家樂之前,父母都在家種地,家里的年輕人就到省城打工。后來看到村里其他人經營的農家院越做越大,用自己家的院子就能開個農家院,我們也開始嘗試。現在,生意還不錯,比去外面打工掙得多,還可以拿到合作社入股的分紅。我的農家院還招了兩個人,都是因為孩子上學不能去外面打工的同村人。”油嘴灣花海農莊任家大院經營者任臣友告訴記者。
油嘴灣花海負責人任臣義說,為了帶動村里農戶經營,以土地、資金、宅基地三種方式入股分紅,經營農家樂的農戶就有21戶。直接間接吸納務工人員260余人。
青海文化旅游融合以來,我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探索生態、文化、旅游領域的產業項目同步規劃,著力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企業和文化旅游品牌。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博藝旅游文化公司內,每一顆小小的黃河石,經過工藝師的組合搭配,不論是人物、山水,還是動物,都栩栩如生。每件石藝作品從造型、色彩、包裝等方面創新設計,遠銷國內外市場。2018年,循化縣博藝旅游文化公司實現銷售200萬元,帶動貧困戶就業200多戶。當地還將鄉村旅游業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依托地域內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帶動一批批農家樂、觀賞區、民宿項目,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我省共實施鄉村旅游產業扶貧項目250個,培育鄉村旅游示范點40處,全省鄉村旅游接待點達到3241家。全省直接或間接從事文化旅游產業的人員達106萬人,超過總人口的六分之一,文化和旅游產業在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改變農牧民精神面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祁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