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鄉村振興”東風 譜“活力吉陽”新篇
——吉陽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綜述
鄉村振興,吉陽在路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繪就了一幅新的發展藍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潮中,吉陽區如何乘風破浪?
目前,省市區共選派58人駐扎于吉陽區各鄉村,駐村干部沉下心學習,撲下身謀事,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三亞市政協副主席、吉陽區委書記陳躍說,振興鄉村要沉得下、看得遠,要充分發揮好鄉村振興工作隊的作用,有效激發駐村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為他們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
“走出一條具有吉陽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吉陽區委副書記、區長張華文說,鄉村振興要尊重發展規律,借鑒成功經驗,融合創新業態,因地制宜做出吉陽特色,將吉陽的鄉村打造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1加強環境整治,讓村民住得好
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的第一硬仗,只有讓農村擺脫“臟、亂、差”的環境問題,才能讓村民住得安心、住得放心、住得幸福。
搞衛生、改廁所、評比文明衛生戶……鄉村振興工作隊入駐羅蓬村后,駐村第一書記吳鴻聰就與村委會、村民共同想辦法,成立了人居環境整治小組,檢查督促衛生,開展清理大比武活動。今年5月起,每月利用兩天時間,集中力量搞一次全村大掃除。建立紅黑榜,每月評選“衛生標兵戶”“最差衛生戶”,培養村民文明衛生環保意識,使得人居環境整治人人參與,全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泥巴路、廢棄廁所、豬圈曾經是中廖村部分村小組居住環境衛生中的突出問題。這些年,中廖村各村小組主干道均實現硬板化,但通往村民家的最后“幾百米”路還是土路,坑洼不平,一下雨便成了“泥巴路”。該村鄉村振興工作隊了解情況后,與村干部深入調研,作出計劃,爭取區里支持建設,目前10余條入戶道路已開工建設3條。
與此同時,中廖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還組織村“兩委”成員和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組織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對村內20多處廢棄廁所、5處豬圈進行拆除。此外,積極協調農戶配合施工方修建污水管網設施,目前芭蕉、中和、朝南等村小組的污水管網已建成,其中芭蕉村小組污水管網已投入使用。如今的中廖村,村民樂享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美好時光。
干溝村委會的干溝、糖房村小組因排污管雨污不分流,每逢強降雨天氣,污水便從井口噴薄而出,流入高原渠排入大海,造成水體污染。干溝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干部向包點單位匯報,積極配合區職能部門進行修繕。如今,流經村里的高原渠水清了,生態環境美了,水里魚兒多了,白鷺飛來了。“為了村莊更美好,工作隊隊員與村‘兩委’班子并肩‘作戰’,盡心盡責。”干溝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蘇月蓮說。
農村人居環境變樣,村民幸福指數提升。2018年,三亞市評選“文明衛生家庭”,吉陽區31戶入選。無論是區領導的組織還是群眾的參與,從這場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中,都能看到全體吉陽人的決心。
2建好文化陣地,讓村民有活力
歌舞升平全民樂,鄉村振興小康景。吉陽區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模式,讓鄉村變得更有凝聚力和活力。
羅蓬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協助村里組織了一支業余文藝隊,邀請舞蹈老師為文藝隊教學。同時,村民還自編自導自演歌舞節目,通過歌舞展現羅蓬村民同心建設美麗鄉村的精神風貌。
家中老人去世,傳統觀念認為,葬禮隆重才是兒女孝順的一種表現。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田獨村的這種觀念被“撼動”。該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向陳規陋習宣戰,逐漸形成新婚從簡、厚養薄葬文明新風尚。殺豬宰牛、大擺酒席、鋪張浪費現象明顯減少。據吉陽區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所有的村委會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相關章程,將移風易俗與鄉村建設、社會治理齊抓共管,有效實現移風易俗與美麗鄉村建設同頻共振、共建共享,讓鄉風民風“美起來”。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干溝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協助村委會將“紅黑榜”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紅榜”聚集正能量,對孝老愛親、助人為樂、創業致富、人居整潔等村內先進典型進行贊揚,樹立正氣;“黑榜”則對違背村規民約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紅黑榜”的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機制……讓發現身邊好人好事、挖掘學習道德模范、崇尚先進典型的氛圍在吉陽區蔚然成風。
今年6月,抱坡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在全力配合村委會做好征地拆遷,確保市文化體育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同時,關心被征拆戶群眾的生活疾苦,協調眼科醫院為村民開展眼科疾病免費篩查義診活動。特邀廣東仁愛康復理療研究院志愿者來村,為村民免費測血壓,提供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理療,開展健康常識講座等志愿服務。讓村民感受到黨和組織的關心和溫暖,更加支持棚改工作。
3盤活農村經濟,讓村民賺得多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強則百姓富。
今年2月,市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科員周美求到田獨村擔任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多次深入摸底后,周美求發現目前該村集體經濟投入少收益快的方式是利用頌和水庫,發展漁業養殖、休閑旅游等產業。今年9月,在周美求的積極推動下,田獨村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頌和水庫漁業養殖項目”開始投放魚苗30余萬尾。“我們一直盼望頌和水庫能再次利用起來,通過產業帶動村民發家致富。”村民蒲家勇說。
六盤村、博后村三面環山,與亞龍灣同屬一個灣區。守著亞龍灣,卻吃不上“旅游飯”,村“兩委”班子心里著實不甘。2017年起,六盤村、博后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民宿業,帶著村民致富。截至目前,六盤村和博后村已成為三亞規模最大的兩個民宿村,博后村宿約107、相見無墅兩家民宿被評為海南省級鄉村民宿“金宿”“銀宿”級民宿。
為規范和標準化發展民宿業,今年3月在博后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協助下,博后村成立了三亞首個民宿協會及黨支部,制定了《三亞吉陽區民宿協會章程》,使全區民宿產業依法依規發展。
民宿產業的興起,延伸村莊全產業鏈,奏響了鄉村振興“協奏曲”。今年5月,吉陽區首個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與實踐基地在博后村揭牌,“文創”產業牽手美麗鄉村,助力美麗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此外,博后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積極協調各方,邀請多位專家、民間藝人現場授課,開展黎族歌舞、非遺傳承、文化禮儀等培訓。通過精準化、規范化的培訓與指導,傳承民俗文化,提升村民素質,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
漫步在紅花村,映入眼簾的除了遍地的三角梅,還有望不盡的果園……紅花共享農莊以紅花和龍文化為主題,集生態種養、垂釣、親子研學、康養旅居等為一體,引來不少游客旅游體驗。共享農莊建設帶動了村莊發展、村民致富,農莊用工優先考慮本村貧困村民,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4法治“基石”鋪路
讓村里更和諧
營造平安穩定、文明和諧的鄉村發展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吉陽區各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緊抓平安鄉村建設,助力鄉村和諧穩定。
今年2月21日,省委黨校的李人達入駐博后村第2天,就遇上一件土地糾紛案,村民與村小組各執一詞,調解工作陷入僵局,該案成了亞龍灣第二通道一期項目(博后段)征收的唯一障礙。臨近施工日,為避免爆發矛盾沖突,李人達告訴村民土地糾紛可通過法院起訴,得到公平公正的判決,若村民沒錢打官司就幫助村民申請法律援助。“起訴要清楚訴訟標的額,否則法院不會受理。自己請人測量,不僅花費高,且數據不一定被法院采信,若讓項目辦測量,免費且有政府公信力,還能得到采納。”在李人達的協調下,10戶村民全部同意先行測量。他還用專業法律知識引導村民不能因村內糾紛阻礙道路施工。最終,該地塊如期順利施工,測量結果也于4天后被張貼在村委會公示欄。
此事過后,李人達在村里的名頭響了起來。法學博士的他很快就成了村民的免費“法律顧問”,但凡有糾紛,都會找他咨詢、出主意,小到鄰里宅基地糾紛,大到“民告官”。
學法普法,跟蹤幫扶失足人員成了干溝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的一項日常工作。駐村以來,干溝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進村入戶對刑滿釋放人員進行家訪,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走訪,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思想情況。同時為確保掃黑除惡深入開展,干溝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還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懸掛橫幅、張貼廣告、設立舉報箱,讓村民知曉掃黑除惡相關法律知識。
5激活黨建動能
讓村民有依靠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建引領是保障。吉陽區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大力開展五星級網格化創建活動,讓村民感受到黨建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村民說,現在有啥事就往村委會跑,有困難、有建議都能說,黨支部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從駐村第一書記到落筆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有著兩年駐村經驗的劉藝一直在為提升村黨支部組織力而努力。落筆村因項目征拆產生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劉藝帶領村黨支部和包點單位商議,成立了黨員群眾意見收集中心,組織黨員走訪所有被拆遷的農戶收集問題,解決了安置房屋維修、配套墓地、道路建設重啟及合法報建審批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新增項目建設用地征地范圍內有100多座墳墓,因涉及3個村委會的村民,加之封建思想的影響,協調搬遷難度大。劉藝同隊員、村干部一起走訪,找村民談心。多輪的講道理,終于有了突破口,一些老黨員發揮模范作用,帶頭第一個遷祖墳,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吉陽區率先實行基層黨建網格化,讓每一位黨員成為鄉村振興的“先鋒力量”。羅蓬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協同村委會嚴格把關,好中選優,從村里的致富能手、退伍軍人、返鄉大中專畢業生等中挑選“佼佼者”擔任五級黨建網格員。在黨員幫扶下,不少貧困戶見賢思齊、爭當先進。2016年底,羅蓬村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7年度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超出省脫貧標準線(3523元)近7000元,吉陽區脫貧攻堅踏出堅實步伐。
新征程,新鄉村,再振興。
在鄉村振興戰略統領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景正在三亞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相信,不久的將來會結出更多豐碩的果實!
(記者盧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