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廣東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始終走在中國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最前沿,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方面不斷探索,取得了優異成績。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旅游總收入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文化和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回顧廣東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先行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期:政商旅融合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社會經濟百廢待興,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成為首要任務,旅游對大眾來說是絕對的“奢侈品”。廣東省憑借優越的區位優勢,擔起了政商旅融合發展的重任,由當時的國旅、中旅承擔港澳臺胞以及海外僑胞接待任務。這一時期廣東旅游主要表現為“政治外交、商務往來為主,旅游為輔,政商旅融合發展”的特點,以外賓接待為主的政商旅游成為主流。
1956年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廣交會前身)在廣州舉辦,共接待37個國家和地區的2700多人,為廣東帶來了第一波商務游客,隨后廣交會規模及影響力逐步擴大,帶動了航運、郵電、酒店、餐飲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廣東政商旅游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景點化融合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廣東把握時代機遇,積極招商引資,建設賓館等相關設施,突破了我國旅游業長久以來的“外賓接待”模式,積極開發旅游景點景區,開啟了景點化旅游時代。
該時期,廣東省旅游業以接待入境旅游為主,國內旅游市場相對薄弱。因此,“老天爺”恩賜的自然資源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資源成為當時廣東旅游業發展入境旅游市場的重要資源支撐,催生了廣東以“四大名山”等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和以廣州陳家祠等為代表的歷史人文景觀的景點觀光旅游,進入以文化作為資源,以旅游作為載體,以景點開發為主要形式的文化旅游景點化融合階段。
20世紀90年代:產業化融合階段。1995年開始實施雙休日制度及1999年實行的假日黃金周制度都極大推動了國民旅游的發展,旅游業在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和優化地區產業結構方面作用開始凸顯。與此同時,廣東旅游業提出了“跳出旅游、發展旅游”“跳出廣東、規劃廣東”的產業發展觀,文化和旅游逐步從以要素結合的景點化融合階段走向產業化融合階段。
1989年中國第一家文化主題公園深圳錦繡中華正式開園;1998年,中國現代主題樂園——深圳歡樂谷正式開業,成為中國文化主題公園行業的標桿。文化主題公園在廣東出現、興起,并逐步在南中國構建起主題公園集群,標志著廣東文化旅游產業從“依托資源”邁入“創造資源”的階段。文化主題公園突破了傳統的以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依托的發展制約,將文化創意應用到旅游產品開發當中,全面提升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21世紀前十年:生活化融合階段。21世紀以來廣東經濟活力以及優勢進一步凸顯,宜居城市建設深入推進,城市內部休閑空間不斷提升,城市休閑帶逐步形成。以“三舊改造”“退二進三”、城市提質擴容為契機,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現代休閑生活、商貿服務以及文化創意要素等,一批“老城市的新客廳”“新城市的老客廳”等文化休閑空間陸續形成。
2003年廣州北京路的“千年古道遺址”正式對外開放,將輝煌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文明相結合,打造成為特色文化商業街區。這些特色文化商業街區和文化創意園的誕生,滿足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服務和休閑需求。2008年,廣東省啟動建設全國首個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打造旅游強省,率先推出“國民旅游休閑計劃”,成為全國大眾旅游浪潮的引領者,文化旅游正式邁入生活化階段。
21世紀近五年:全域化融合階段。2015年國家出臺了《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全域旅游發展新時代。同年,原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旅游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旅游業從相對封閉的“自循環”向更加開放的“旅游+”轉變,逐步從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單個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
2016年以來,廣東省先后認定兩批共14個廣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發揮示范引領效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建設人文灣區、休閑灣區,為廣東文化旅游走向全域化、品質化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