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從2008年提出到2016年開始全國試點,目前已經區域旅游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走向成熟的典型標志。全域旅游是世界旅游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也是中國旅游發展的方向和未來,要迎頭趕上、率先破題。
全域旅游的提出和內涵
全域旅游最早是2008年浙江省紹興率先提出,提出了城市發展的“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編發了《紹興全域旅游區總體規劃》,在全國率先開始全域旅游試點。
隨后,2009年江蘇昆山在《昆山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2010年學者胡曉冉提出全域旅游戰略是“打破都市或單一景區旅游一枝獨秀格局,不同區域打造各自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務業態”。到2011年,全域旅游的提出城市不斷增多,如杭州市提出“旅游空間全區域、旅游產業全領域和旅游受眾全民化”的旅游全域化戰略;浙江桐廬提出要踐行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四川甘孜州也提出全域旅游概念。
到2012年,全域旅游概念提出呈現明顯深化的特征,四川甘孜州提掛出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湖南資興推進旅游業由“區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海南瓊海明確全域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人人是導游的發展思路。
到2013年,全域旅游的地方試點進入探索階段,寧夏提出要“發展全域旅游,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把全區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打造”;浙江桐廬成為全省全域旅游專項改革試點縣,山東諸城成為山東省全域旅游試點市,重慶渝中區啟動“全域旅游規劃”,河南欒川縣出臺《關于建設全景欒川的意見》。
到2014年,全域旅游地方試點探索走向深入,五蓮縣、臨沂市、萊蕪市、滕州市、沂水縣成為山東全域化旅游改革試點;河南省鄭州市發布《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到2015年,國家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蘇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無錫太湖新城提出構建全域旅游、全境休閑、全時度假、全新生活的新格局,打造安居樂業首選地、人文旅居目的地。
到2016年國家旅游局局長在全國旅游會議提出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隨后,國家旅游局公布262個市縣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從全域旅游的提出歷程看,“全域旅游”應該是一種視空間全部為景區的全景化旅游,跳出傳統旅游、小旅游來謀劃現代旅游和大旅游,把全域作為旅游發展空間載體,把旅游成為城市生活的常態內容,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等實現景觀全域優化、服務全域配套、治理全域覆蓋、產業全域聯動和成果全民共享。
全域旅游的先進經驗與主要啟示
從全域旅游的發展現狀看,有以下幾個地方的經驗值得關注和借鑒。
一是“田園城市、幸福瓊海”的瓊海全域旅游。瓊海市的典型做法是將全市當成一個5A級景區來建設,內部的12個鎮建依據人文特點、產業特色和自然稟賦進行“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產業”的規劃設計,最終讓全市成為一個沒有邊界、沒有圍墻、沒有門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農旅游融合的田園式大景區,達到“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境界。
二是“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蘇州全域旅游。蘇州強調“大空間、大產業、大市場、大服務”,把整個城市作為最大景區、最美旅游目的地整體建設,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把游客當成市民,讓他們賓至如歸、流連忘返。
三是“兩江四湖”的桂林全域旅游。桂林是全國最早取消公園門票的城市之一,其“兩江四湖”的建設更是全域旅游發展的較早探索之一。桂林市把“兩江四湖”工程作為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澇、環境整治、城市建設、文化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于一體的綜合工程,將城市景觀文化拓展成為全域旅游,實現了多功能城市旅游的創新突破,桂林陽朔縣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推薦的“休閑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就是桂林全域旅游創新的典型成果。
上述先進經驗給全域旅游的發展帶來如下啟示:
一是全域旅游需要完成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二是全域旅游需要完成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三是全域旅游需要導游從委派的封閉式管理向依法有序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四是全域旅游需要從粗放低端的低效旅游向精細高端高效的旅游轉變;
五是全域旅游需要從封閉的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六是全域旅游需要從企業個體的單打獨斗到城市旅游的共建共治共享轉變;七是全域旅游需要從圍墻內的傳統管理向開放化的依法全域治理轉變;八是全域旅游需要從部門內部行為向齊抓共管轉變;九是全域旅游需要從有國際游客的狹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的國際合作轉變。
探索青島全域旅游率先破題最佳路徑
一是面向全域配置資源,充分發揮旅游引領帶動作用。
“全域旅游”,很大一點是“全域即景區”,每一個作為景區的全域可能都包含若干的功能板塊,板塊之間如何互相借力而非相互抵沖是景區全域化的關鍵。
如青島市旅游的核心優質板塊嶗山風景區所在的嶗山區,整個區域從原有主要功能的區分看包金融城、科技城、旅游城和健康城,在今天經濟和金融界提到嶗山區可能第一反應是財富管理核心區、是嶗山金融城,而非嶗山風景區。所以在全域旅游打造中需要明白全域旅游的要求不是簡單的景點景區、賓館飯店的全域布局,而更多是注重各類經濟社會資源面向旅游服務高端化、精細化服務要求的有效供給,注重四大功能板塊之間建筑風格、標識、系統的特色化識別來增強體驗的差異化,同時還要注重不同功能板塊之間的整體協調問題,只有把不同功能板塊之間鮮明協調了,可能全域景區的概念才能真正出來。
此外,全域景區后,并不排斥景區核心吸引物的核心吸引力,而更多是通過景區與城市的“景城一體化”、景區與社區的“景社一體化”、城市與鄉村的“城鄉一體化”來打造全域一體、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的游客體驗中心型全域旅游示范區。
二是面向功能融合提升,充分發揮旅游+和+旅游的互促聯動作用。
旅游業本身具有對其他產業的拉動力、融合力、催化性和集成性,旅游+和+旅游的使用可以使產業通過功能疊加、融合、再生、裂變實現深度融合、相融相盛、互促聯動、提質增效。具體而言,旅游功能與水利功能的融合提升,可以實現防洪排澇、灌溉功能和審美游憩價值、休閑度假功能的復合創新;
旅游功能與交通功能的融合提升,可以實現運輸功能與景觀功能、自駕功能的復合創新;旅游功能和林業生態功能的融合提升,可以實現生態功能與特色景觀、旅游服務功能的復合創新;
旅游功能與農業功能的融合提升,可以實現農業生產功能與采摘休閑功能的復合創新;旅游功能與城鎮功能的融合提升,可以實現居民居住生產功能與城市居民休閑度假功能的復合創新;
旅游與制造功能的融合,可以實現旅游裝備制造功能與工業旅游功能的復合創新。以嶗山為例,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可以帶來嶗山書院、嶗山書房、綠石博物館等一批精品文旅融合業態和《嶗山道韻》、“嶗山論道”等一批優質文旅融合產品;
健康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可以帶來嶗山灣康城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國際高端醫療、健康科技創新以及康養休閑度假三大百億級產業集群;體育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可以帶來嶗山100公里國際山地越野挑戰賽和嶗山之巔國際山地半程馬拉松賽,而嶗山100公里國際山地越野挑戰賽也成為國際越野協會(ITRA)的全球重要積分賽事之一和國家級體育旅游示范項目;
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可以帶來以精致農業、體驗農業為特色的110多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各類特色農業旅游稱的現代農業旅游示范園集群;工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可以帶來首批工業旅游示范點海爾工業園、華東葡萄酒莊園。
三是面向全民共建共享,推進全域旅游的時尚、創新與共治
要堅持全域共建全域旅游,既全部門聯動,發改、財政、國土、規劃、公安、工商、交通、旅游等政府部門一起齊抓共管,也全社會參與、全民總動員,整個區域的居民都是服務者、主人翁、參與者和受益者而非旁觀者、局外人。
要堅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城市看城市,從更大的戰略空間審視全域旅游空間。如結合山東的膠東經濟圈戰略、青島的三灣城戰略、嶗山的北進戰略,未來的嶗山風景區完全可以作為市南、市北、李滄、城陽、即墨、嶗山六區以嶗山生態基核的大東岸地區環狀現代城市核心區,最終在嶗山與嶗山景區全域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嶗山景區與青島大東岸環狀生態城市布局的大融合、大共建,而嶗山則是這一融合、大共建的生態核、空間核和功能核。要充分回應游客消費的痛點難點,避免一次游而要真正實現反復游、“回頭客”。
比如青島就是典型的“5月-10月不愁客,11月-4月冷清清”,這就需要在青島傳統自然游、室外游為主的基礎上創造更多文化游、室內游產品和項目,可以爭取化國際旅游作為青島國際消費中心試點城市爭建的內容,強調嶗山儒道釋文化、嶗山法顯文化、膠州市舶司古絲路文化、即墨溫泉文化、田橫文化和海防文化文化等,真正建立起一批有吸引力、可以深度游、反復游的青島市舶司古絲路博物館、青島法顯博物館、青島溫泉博物館、青島雄崖所海防博物館等優質文旅產品和鰲山灣海洋版的廣東長隆樂園等復合式的自然旅游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