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是旅游資源大省,無論從自然景觀、民族風情、宗教文化、歷史經典、紅色沿革、主題開發等方面,在全國旅游業都是首屈一指。同時,湖南位居我國中部,全省交通通達,高速、高鐵等交通優勢也在全國領先,也是成為旅游大省的必備條件。在全國各地文旅融合方興未艾的大趨勢下,對于我省旅游行業而言,如何讓文化深度介入,是發展的關鍵。
一、正確認識文化資源對旅游產業的動能作用
目前,我省許多熱點旅游景區以自然景觀或歷史景觀為主,受自然氣候、氣象的影響,游客季節波動大,對于旅游市場的拓展有較大的局限。如能改善和增設景區文化資源,調整增加觀賞結構,加大文化消費力度,可挖掘更大的市場空間。如新化縣紫鵑界梯田景區,主要以日出之時梯田景觀取勝,而該地區最佳觀景時間只占有全年總量的三分之一。如果能在景區內建立數字觀景臺、農耕灌溉(梯田)博物館、苗瑤民族農業體驗館等文化設施,即可使景區逐步向多季化或全年化發展。
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揮其對旅游產業的動能作用,真實與精準是關鍵。一定要注意到景區文化品質的把控。目前,我省有部分景區為了爭奪資源,增強競爭實力,在景點介紹以及導游詞的編撰等方面,過度杜撰現象屢禁不止。如在一些自然景觀的導游詞中,不介紹科學知識而去牽強附會,張冠李戴,用戲說方式取悅游客等等。眾所周知,在我國游客結構中,親子游、情侶游已成高峰,80后、90后甚至成為主力。如果在景區中,青少年接受的不是真實的歷史教育、精準的文化教育、嚴謹的科學教育,那么不僅不能愉悅游客,其教育意義甚至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對于全省各類景區的各種宣傳品,組織專家進行統一核查,并推出相應審批制度,確保景區文化質量。
二、正確認識理念創新對文旅產業的推動作用
目前,在我省文旅產業開發中,存在著有些地方和部門對全域旅游“誤讀”和追求“過熱”的現象。何謂全域旅游?即是一個行政區內,將旅游產業實行全景化以及全覆蓋。雖然這個理念的提出,對我國文旅產業有過較大推進作用,但如果過度化操作,或抱有急功近利思想,忽視其他經濟建設,很容易導致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偏差與失誤。比如,將鄉村旅游與脫貧攻堅相結合,也是推動我省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思路,但一定要注意其規劃性調控。自2016年起,我省在貧困地區多次舉辦鄉村旅游節和旅游扶貧工作推進暨線路推介會,發布了51條湖南旅游扶貧線路,啟動了“送客入村”等項目,對我省扶貧攻堅與鄉村旅游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一些經濟落后地區,旅游對經濟的拉動還是有限,部分鄉鎮鄉村旅游沒有具體落地規劃做指導,忽視了對農耕文化、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沒有很好地提煉地方文化,也沒有形成鄉村文化旅游品牌價值。同時,產品結構單一,旅游業態單調,大部分鄉村旅游以農家樂為主,民宿產品少,體驗性、參與性、文化性和創新性不夠,存在盲目跟風現象。據悉,目前許多鄉村旅游接待場所建設缺乏專業的規劃指導,都是農戶自行規劃,自行實施。因此,從政府層面規范引導鄉村旅行,勢在必行。
三、充分利用互聯網對文旅產業的拓展作用
毋庸諱言,當前,文旅資源豐富,但整合不夠,也是阻礙我省文旅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如張家界市,共包含了自然景觀、佛教文化、民族風情、紅色勝地、歷史文物、民宿旅游、民俗文化等十多項資源;又如新化縣包括了農耕文化、森林旅游、武術之鄉、山歌之鄉、詩詞之鄉、紅色勝地、蚩尤故里等資源。如何區別對待多元資源,如何側重發展、擇優發展、按能發展,應該是各級政府在文旅產業決策中的重要考量。只有在做好資源定位、資源評估、資源規劃的前提下,以經典資源帶動新興資源,以主流資源帶動其他資源。尤其在疫情之下,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面臨了新機遇。5G商用時代的正式開啟,更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各級政府以及旅游機構,迅速將旅游產業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科技文化建立起穩固聯系,最大限度開發“智慧旅游”。(作者:湖南省政府參事 盛伯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