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之中
理解“共享”的責任
齊 欣
2020年4月18日,是第38個“國際古跡遺址日”。世界各地圍繞“共享文化、共享遺產、共享責任”(Shared Cultures, Shared Heritage, Shared Responsibility ),提升公眾對遺產多樣性、與當代生活相關性的認知。但此時此刻,我們更應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背景下重新進行理解和反思。
“共享”基于共識?!肮蚕碡熑巍辈粌H提醒全社會都有義務保護文化遺產,更多地意味著有責任推動搭成和維持共識——相比前者,我們常常弱于實現文化遺產這一重更深刻的人類進程意義。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也在發出的號召中,將“共享”表述為:“這一主題的核心內容,其最重要的意義是文化或文化群體之間的關系及其在關注并保護遺產重要屬性特性、意義和價值方面所起到的集體責任?!币咔橹校藗內菀赘舾械馗惺艿綄α⑴c分化;疫情之后,如何恢復和促進認同與尊重,又是一個長期且刻不容緩的攜手過程。
我們能夠做什么?2018年“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為“遺產事業,繼往開來”(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強調文化遺產保護需要世代相傳、永續傳承。2019年主題則是“鄉村景觀”(Rural Landscapes)。共享和永續的理想,都在提醒人們應該靜下心來,在文化遺產價值框架內,重新排序為達到“相互認同與尊敬”而必做的清單。人民日報海外版《世界遺產》此時描述的鄉村遺產與景觀,應該被推升至更為前沿的位置。
梳理古跡遺址所蘊含的遺產地精神,有助于強化人們對自身的認知。鄉村遺產與景觀,是生活延續的“細胞”,有著經過時代檢驗的活力。所以,看懂了鄉村遺產、看懂了“家文化”,就會對社會和諧發展更有信心。在未來一段時光內,有信心的人越多,共享的遠景才會越來越近。
(作者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中國傳統家文化
在現代文明中有傳承價值
杜曉帆
2020年伊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數醫護人員、志愿者義無反顧地奔赴最需要幫助的地方,他們對社會的這種大愛,體現出一種中國傳統的家國情懷。
家是社會穩定而有序的基本單位,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認同。家賦予人們生命最初階段的教化,敦促每個人提高修養、完善人格,并進而將個體的力量反哺于家族和社會。家成為串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紐帶,從家庭的和睦到社會的和合,都是認同與凝聚的過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這種家文化的力量體現得尤為明顯。
文化遺產在國家文明、文化的大框架下形成。許多遺產得以被創造出來并留存至今,往往是受到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家文化在遺產中具有深刻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體現,永泰莊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莊寨中對廳堂空間的突出強調體現了對家族禮儀與秩序的尊崇;建筑中的木雕、楹聯等裝飾構件常用忠孝故事和儀式習俗為題材,發揮教化作用;祖先為教育族人、傳承家風家訓,設立的預留學田機制延續久遠。
莊寨修繕,是一次文化喚醒的運動,促使族人們在快速城鎮化的時代重新關注處在鄉村中的莊寨,找回潛藏的精神價值。家文化對構建文化認同、激發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并將持續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保護鄉村遺產的過程中,這種家文化的傳承有利于發揮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也賦予了永泰莊寨長期保護的動能。莊寨至今依然是維系散居在全國各地永泰人的空間場所與精神紐帶。通過家文化將各地的莊寨后人們凝聚到一起,在政府引導下組織成立莊寨理事會,基于共同的愿景,整合社會多元力量,是永泰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激活基層組織活力的重要經驗。社會基層普遍認同的保護理念、百姓的群策群力,才是鄉村遺產未來長期可持續保護的不竭動力。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