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省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建設年。4月20日,省政府印發《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建設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要深度挖掘三大文旅品牌歷史文化內涵,激發品牌內生動力,夯實品牌項目支撐,完善品牌塑造基礎,打造品牌精品線路,豐富品牌產品業態供給,提升品牌體驗服務品質,開展品牌形象宣傳推廣,強化政策保障。
《行動方案》主要包括品牌內涵挖掘、改革動力激發、重大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產品業態供給、精品線路推廣、服務品質提升、品牌形象塑造、政策措施保障等9大行動70項重點舉措。
“此次《行動方案》的出臺,將提高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的影響力,推動全省文化旅游業融合化、品牌化發展,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讓山西文旅業既有‘顏值’又有‘品質’。”省文旅廳副廳長王琳說。
品牌內涵挖掘、改革動力激發、重大項目建設
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
那么,如何深度挖掘三大文旅品牌歷史文化內涵,激發品牌內生動力,夯實品牌項目支撐?
“《行動方案》要求,統籌規劃三大品牌的形象設計、文化內涵挖掘等基礎工作,突出抓基礎、項目、供給、服務、營銷等重點環節,找準品牌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省文旅廳改革發展處處長張曉給出了答案。
在品牌內涵挖掘方面,深度挖掘三大品牌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突出歷史、山水、生態、根祖、紅色、中華創世神話、邊塞、古堡、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地域特色文化,把三大品牌作為提升“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宣傳口號的亮麗名片。
重點舉措:
統籌策劃發布三大品牌統一形象和LOGO;收集整理三大品牌文獻資料;圍繞黃河品牌、長城品牌、太行品牌的文化底蘊,編輯出版系列宣傳冊、圖冊及系列叢書。
改革動力激發方面,深化旅游景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旅游景區實現市場化、專業化、公司化運營。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和傾斜,促進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建設以三大板塊品牌為核心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重點舉措:
推出《山西省文化旅游融合項目冊》,組織召開山西文化旅游投融資項目洽談會;推動、鼓勵景區制定門票優惠或淡季免費開放等惠民舉措;推動省市縣三級文化館、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平臺管理、服務改革;改革政府管理機制,制定實施保護辦法和措施;推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協同機制。
重大項目建設方面,以三大品牌為牽引,分類梳理建立項目庫,培育一批示范項目,實行動態管理,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充分發揮大型文旅類省屬國有企業作用,引領帶動大規模社會投資向我省文旅產業集聚。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強化簽約重大項目的落地開工和配套服務。全年完成新建、續建文旅項目178個,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
重點舉措:
每市確定1—2個板塊標志性項目,板塊資源豐富的市實施重點項目3—5個,資源相對薄弱的市實施重點項目2—3個;構建突出三大板塊文化特色的藝術創作項目圖譜,全面布局現實題材和文旅融合創作項目;制定《文旅產業專項債券及投資基金指導手冊》;扶持打造《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等新創劇作項目;策劃一批主題類項目,重點打造平遙唐都推光漆藝文化產業創意園等一批工業文化游特色園區,建設山西博物院等首批15家文化體驗游試點單位;打造一批特色康養旅游開發項目和康養旅游產業集群;在北上廣深等城市召開7場招商推介會;開展數字文化產業、鄉村旅游、金融服務、演藝管理等項目建設。
基礎設施完善、產品業態供給、精品線路推廣
優化品牌結構和基礎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前提和基礎。《行動方案》提出,加快建設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太行一號3條旅游公路,建設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各具特色的“城景通、景景通”示范段。提升鄉村旅游公路等級,加強森林步道建設。大力實施旅游“廁所革命”,提高標準化等級。加快建設智慧景區和智慧城市,提升集散中心、公路驛站、自駕營地等基礎設施標準、質量。
重點舉措:
配套3個一號旅游公路已建成路段的基本服務設施;新建改建旅游廁所500座,百度地圖標注率達90%以上;打造20個旅居車示范營地;根據疫情情況,增開、加密國內外來晉航班;推動重點旅游城市開通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到周邊景區的公交線路;推進有條件的A級景區智慧旅游全服務;推進免費WiFi全覆蓋;對傳統演出場所和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進行設施改造提升。
產品業態供給方面,積極推進演藝、非遺、文創、公共文化、文藝精品進景區。持續推進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和“戲劇、曲藝傳承發展工程”。創作推出文藝精品劇目,開展大型主題實踐文化活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康養旅游,培育發展研學旅游、森林旅游、冰雪旅游、生態旅游、自駕房車旅游等新業態。
重點舉措:
制定文旅產業融合示范區創建標準,推出一批三大品牌內涵的文旅產業融合示范區;出臺《山西省5A級旅游景區培育計劃》;設置黃河、長城、太行3個一號旅游公路“0km”標志文化驛站;新評定100家以上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10家左右4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一批“黃河人家”“長城人家”“太行人家”;打造標桿演藝精品,包裝重塑優秀劇(節)目;編纂《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山西卷》;在20個4A級以上景區分步實施“一景一劇”;建立省級文創產品研發中心,創建20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推動建設10個工藝美術產業集群,開發“山西禮物”特色文創產品,叫響“山西三寶”;建設3個低空游旅游示范基地;推進重點景區創建5A級景區,新打造一批4A級景區。
精品線路推廣方面,針對不同游客需求,策劃推出觀光度假、娛樂休閑、晉商文化、根祖文化、古代建筑、避暑康養、紅色旅游、修學旅游、高鐵旅游等類型三大品牌體驗的旅游產品。推出三大品牌主題特色鮮明的精品旅游線路。
重點舉措:
推出3個一號旅游公路“最美公路”線路群,培育三大品牌網紅打卡地;推出黃河文明探源游等線上線下旅游產品線路;推出太行峽谷四季四時等主題旅游產品包和線路群;推出古長城主題旅游線路;以“三個人家”為依托,策劃鄉村旅游體驗精品旅游線路;策劃沿黃流域“華夏歷史文明”等研學游產品主題旅游線路;策劃晉陜黃河大峽谷體驗等自駕游線路;開發文化場所與遺產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相融相伴的旅游線路;與三大品牌資源相連省份聯合開發跨省域特色旅游體驗線路。
服務品質提升、品牌形象塑造、政策措施保障
提升品牌品質和價值
《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主動適應文化旅游市場和游客消費升級需求,優化品牌結構,夯實品牌基礎,升級品牌品質,引領品牌價值提升。
在服務品質提升方面,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秩序,開展服務技能培訓、賽事等活動,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深入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集中治理,提升文化公共服務水平。
重點舉措:
完善“互聯網+監管”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建立“聯合懲戒備忘錄+黑名單”工作機制;加強文化、文物、出版、廣電、電影、旅游等6大領域4個部門溝通協作,建立常態化“體檢式”暗訪機制;推動落實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各項舉措;組織第二屆全省金牌導游大賽;制定《山西省文化旅游行業風險隱患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實施指南》《山西省文化旅游行業風險隱患雙重預防機制建設評估標準》和九大類文化旅游企業雙預防機制指導手冊;聯合各部門開展文化旅游市場聯合行政執法。開展全省A級景區復核和暗訪檢查工作;開展重點景區創建國家級服務業試點示范工作;制定30項地方旅游標準;實施群眾文化惠民工程,開展“送戲下鄉一萬場”惠民活動;對全省107個縣級文化館和106個縣級圖書館的總分館制建設、20588個村級(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縣級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標準化建設、公益性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情況進行全面驗收。
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聚焦“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發揮大型文旅活動平臺優勢,利用高鐵、車站、機場、高速服務區等交通資源,廣泛應用新媒體、自媒體優勢,創新品牌推廣模式和宣傳路徑,加大三大品牌形象宣傳力度。
重點舉措:
組織全省第六次旅游發展大會、北京外國人聚集地精準營銷等大型會議和活動;積極申報并承辦文旅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相關論壇活動;舉辦“中國旅游日”“世界旅游日”以三大品牌宣傳為內容的系列特色活動;開展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活動;策劃召開“悠游三晉”網紅達人踩線大會、“三晉有約”粉絲團、網絡寫手體驗游;分品牌拍攝制作6集三大品牌大型專題片;編制印刷英文版三大品牌口袋書;制作三大品牌中英文廣告片;編撰“山西三寶”圖冊、書籍,組織展示、拍賣、鑒賞活動;推出山西“不得不去的10個地方”“不得不吃的10種美食”“不得不購的10種好物”,打響“山西10系列”。
在政策措施保障方面,出臺扶持三大板塊發展和品牌塑造相關內容的規劃、配套文件,推出支持三大品牌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相關服務標準規范,為促進三大品牌塑造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重點舉措:
印發《山西省全域旅游發展綱要》《山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山西省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方案》《山西省加快鍛造三大品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實施意見》《國家4A及以下A級旅游景區創建評定管理辦法》《加快全省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意見》;發布《山西省旅游地方標準》;推動《山西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立法工作。(報記者王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