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人民論壇)
——全面辯證長遠看待我國發展①
任 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8日 04 版)
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從數據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但綜合來看,一季度我國經濟社會總體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考驗,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由于疫情嚴峻挑戰,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應當看到,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前,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能夠保持這樣的發展局面極為不易。
看經濟發展,既要看統計數據,更要看變化趨勢。疫情沖擊是短期的、階段性的,隨著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經濟社會發展按下“重啟鍵”,一些被壓抑的經濟活動正在釋放,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在增強。3月份的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勢頭,基礎工業保持正常增長,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1%,比1—2月份大幅收窄了12.4個百分點;從41個行業來看,90%的行業當月增加值都比1—2月份加快。隨著復工復產加快推進,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斷出臺,3月份這種改善的勢頭能夠延續下去,二季度會明顯好于一季度,這是一個基本趨勢??梢哉f,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接下來經濟改善的勢頭會更加強勁。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遭遇偶然事件的沖擊,可能出現短期的波動,但決定長期發展的還是經濟基本面。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就是這樣的偶然事件,而支撐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因素并沒有因此而改變,我國市場規模大、成長快、潛力足的基本特點不會因此而改變。從要素支撐來看,產業基礎比較好,配套能力比較強,勞動力比較充裕,人力資本不斷積累,這些都能夠有效支撐我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同時,持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創新,將不斷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潛力和活力。這正是我們穩定預期、保持信心的底氣所在。
其實還要看到,為應對疫情的沖擊,一系列深層變化正在匯聚成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從供給側來看,我國完整的產業體系還在、強大的生產能力還在,生產體系的完備性本身就彰顯出獨特的優勢。從需求側來看,前期壓抑的一些消費行為后階段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補,線上新型消費方興未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消費潛力會逐步釋放。從經濟結構來看,以新產業、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逆勢增長,以電子商務、在線學習、遠程問診等為代表的線上經濟表現活躍,產業升級持續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從政策托舉來看,中國將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在前期一系列政策基礎上,將相機推出一些更大力度的政策,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既有基本面作為壓艙石,又有各種積極因素疊加助力,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化危為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的沖擊,中國經濟仍然具有資源潛力巨大、內生動力充足、發展活力強勁的特征,具有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大勢。中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比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這為恢復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面向未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凝聚奮發有為、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一定能夠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以積極作為應對不確定性(人民論壇)
——全面辯證長遠看待我國發展②
任 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2日 04 版)
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頑強拼搏,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于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勢頭,降幅明顯收窄,同時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經濟展現出巨大韌性,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應對疫情催生并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
財政貼息、大規模降費、緩繳稅款等政策相繼出臺、接連落地,及時為市場主體減負紓困,讓中小微企業輕裝前行;多次采取公開市場操作和定向降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先后推出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和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為實體經濟注入金融活水、化解燃眉之急……面對疫情沖擊,我們使出一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組合拳”。在宏觀政策保駕護航下,復工復產蹄疾步穩,實體經濟復蘇回暖,充分印證了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泵鎸щy挑戰,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以積極作為應對不確定性。
我們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我國具有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公共部門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在合理區間,銀行部門準備金率較高,宏觀政策“工具箱”里工具充足、空間充分。下一步,在加快前期各項政策落地見效的基礎上,我們還可采取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措施,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做到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只要把握好宏觀政策的節奏和力度,我們就能防止短期沖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從而穩住經濟基本盤。
我們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市場風云突變,使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凸顯出來,我們正可以此為契機,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外部環境調整,也給我們放寬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帶來新機遇。如果說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可直接有效地平抑市場波動、為經濟運行托底,那么堅持新發展理念,持續釋放改革開放紅利,則將助力中國經濟渡過難關,迎來更好發展。
闖關奪隘勇向前,我們還需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應對和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準備。當前,復工復產正提速擴面,同時一些企業還面臨不少現實困難。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國未發生大規模裁員,同時一些行業的市場崗位需求有所收緊,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依然較大。凡此,我們要及時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抓緊解決困難問題,千方百計創造有利于復工復產的條件,加強對困難行業和中小微企業扶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工作,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把保居民就業、?;久裆?、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鶎舆\轉的要求落到實處。
歷經嚴峻考驗,中國經濟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這次也不會例外。前所未有的沖擊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只要我們善于變壓力為動力、善于捕捉創造機遇,積極應對、主動作為,完全能夠推動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行。
善于化危為機 捕捉創造機遇(人民論壇)
——全面辯證長遠看待我國發展③
任 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3日 04 版)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中國經濟呈現出看似矛盾的兩個現象:一方面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企業、行業經營發展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另一方面則是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在線問診、遠程醫療成為需求爆發點,在線教育、數字娛樂發展空間廣闊,智能物流機器人、城市漫步測溫機器人大顯身手,新的增長點正在悄然生長。這正說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善于危中尋機、化危為機。
從一季度數據來看,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我國經濟展現出巨大韌性,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應對疫情催生并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看結構,產業升級持續發展,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2%,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看增量,生物藥品制品制造業等與抗疫相關行業投資保持增長,重點防疫工程建設快速推進;看勢頭,“宅經濟”如火如荼,直播帶貨助力銷售回暖,在疫情防控中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需求正在釋放,一季度社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5.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個百分點。我們不僅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住突如其來的疫情,還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蓄積了新的動能、釋放著新的活力。
古人講:“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這次疫情,既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挑戰,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既暴露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短板,也為我們破除瓶頸、補齊短板提供了契機。一方面,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則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網絡購物、生鮮電商、在線教育等新興服務業態快速擴張。我們完全可以在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過程中,讓傳統產業升級換代、讓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讓優勢產業擴大優勢。另一方面,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也暴露出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投入不足等問題。短板,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潛力。我們完全可以加快堵漏洞、強弱項,把短板變成“潛力板”,為發展打開新空間。
化危為機,不會自動實現,而是需要我們付出加倍努力。人們常說:“機遇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具有敏銳的嗅覺、寬廣的視野、獨到的眼光,才能察覺新的機遇;下好改革創新“先手棋”、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才能抓住新的機遇?!芭c其被沖擊,不如去沖浪”,對危機最好的應對,就是攻堅克難、化危為機。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方能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飛躍。
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再到近年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歷風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發展之路從無坦途,但只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風雨過后,中國經濟將會更加茁壯,也必將拓展出新的天地。
激發國內市場強大活力潛力(人民論壇)
——全面辯證長遠看待我國發展④
任 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4日 04 版)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季度經濟運行有較大波動,但取得的成績殊為不易。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各地區各部門要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牛鼻子”,把黨中央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實落細,激發國內市場強大的活力、潛力和創造力。
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內需是應對下行風險的關鍵舉措,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只有堅持底線思維,釋放內生動力,激活發展潛能,我們才能通過有效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強勁反彈。一方面,國際經貿活動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短期難以修復,外向型企業需要“出口轉內銷”;另一方面,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尚未充分激發。在擴大內需方面,既要努力增加有效投資,也要積極釋放消費潛力。在加快推進復工復產達產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深挖國內市場潛力,我們就一定能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新的空間,為世界經濟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發揮好投資的關鍵帶動作用。繼續擴大有效投資事關補短板、強弱項,事關穩增長、保就業,事關新產業、新業態的生長,事關經濟發展全局。要看到,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基礎設施總體水平還不夠高,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布局還不夠完善,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投入不足。擴大有效投資,就要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唯有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合理擴大有效投資規模,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才能切實改善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熨平經濟波動。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還要順應升級趨勢擴大消費??傮w上看,我國消費市場增長速度較快、持續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受到疫情影響后必然會回補、反彈。使消費回補和擴大增量有機結合,重點在順勢而為,把被抑制、被凍結的各類需求釋放出來,把疫情期間催生壯大的新型消費培育壯大起來,讓實物和服務消費在回補中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擴大內需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切實解決部分群眾基本生活困難,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全面強化減負、穩崗、擴就業,及時啟動相關價格補貼聯動機制,積極消費才有基礎,擴大消費才有保障,升級消費才有能力,進而激活最終需求的一池春水。
擴大內需,說到底就是要練好內功、贏得發展主動。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凝聚奮發有為、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促進財政金融政策聯動,我們一定能夠克服疫情影響,更好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為短期增長添活力、為長遠發展增動能,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