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各地景區五一假期前已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恢復開放的準備,但面對假日旅游高峰,景區除了制定相關預案,還要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形做好預判。對一些重點景區的熱門景點、游覽線路需要進行二次限流,以精準調控預防疫情傳播風險
據報道,5月1日,在泰山風景區,游客排隊等候登山時出現擁擠的情況。景區連夜三發通告,采取暫停售票、分時預約、分時下山等措施應對突發狀況。對此,在5月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再次提醒游客要分時預約、錯峰出行,始終做好個人防護。筆者認為,雖然各地景區五一假期前已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恢復開放的準備,但面對假日旅游高峰,景區除了制定相關預案,還要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形做好預判。對一些重點景區的熱門景點、游覽線路需要進行二次限流,以精準調控預防疫情傳播風險。
今年五一假期是我國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后的首個小長假,雖然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已是低風險地區,但人們出游相對集中給景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不小的壓力。五一假期前,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強調景區開放要堅持防控優先,做好客流管控,并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按照相關要求,五一假期首日全國開放的8498家A級旅游景區基本做到了限量、錯峰、安全和有序開放,“實名預約制”“只開放室外區域”和“接待游客量不得超過核定最大承載量的30%”等要求也得到了較好落實,但還是有部分景區出現了人群擁擠現象,而且在人群聚集處仍有個別游客不戴口罩。這些現象表明,有所準備和充分準備之間還有不小的差距,必須對此高度重視。
景區把開放管理各項工作“抓實抓細”要結合實際有具體措施。相關部門明確要求,景區要堅持客流管控,加強景區入口、重要游覽點等重點區域和重要節點管理,嚴防人員瞬間聚集;推動實施預約制度,引導游客間隔入園,錯峰旅游;審慎評估收費景區開展優惠活動并加強應對調控力度;要加強風險排查,做好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等。這些要求主要是方向性的指引,景區必須充分估計有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保證足夠的“能力冗余”。要全面細致排查,明確關鍵節點、關鍵時間段和關鍵限制條件,找到短板和潛在風險,由此形成可操作的執行方案。
從今年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來看,出現人員聚集的多為山岳型景區。此類景區重要節點的承載力較低、疏散能力較弱,在節假日很容易出現結構性人員聚集。對此,景區有必要進行充分的情景分析,科學合理評估游客總量和空間時間的結構分布,更精細、更柔性地運用市場和技術手段,通過優化線路組合、豐富游覽項目、及時信息觸達和實時引流錯峰等綜合措施強化安全接待能力,以有效消解風險因素。
盡管景區承載力控制有一定的理論和經驗可以借鑒,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下,景區如何有效調整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杜絕懈怠和厭倦?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提升旅游體驗和景區的收益?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引入高科技手段,提升經營效率和游客滿意度?如何更有效地與游客互動,實現旅游產品服務的有效供給?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創新。這其中包含理念思路創新、資源整合創新、區域合作創新、運營模式創新和技術手段創新等在內的全方位、全過程創新。
當前,旅游業發展面臨復雜的形勢和新的挑戰,但由此推動形成的生存自救、資源整合、快速反應和精細應對等能力對未來發展意義重大。在此期間,自駕車房車產品、研學旅行、夜間旅游及健康產品、微度假和微休閑等新產品、新項目的潛力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也將倒逼景區摒棄過時思維,從而突破“門票經濟”的桎梏輕裝上陣,從“泰山壓頂”的困境中探索出一條光明之路。
(作者單位:中國旅游研究院 作者:楊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