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28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來濟調研,明確提出濟南要“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濟南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該如何把握機遇、“作出示范”,打造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呢?即日起,本報將圍繞讀者關心的這些問題推出系列報道,為濟南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凝聚廣泛共識、營造良好氛圍。
對一座城市而言,實現跨越發展往往就在關鍵幾步。
如今的濟南,正迎來這樣的“關鍵幾步”。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明確提出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今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來濟調研,明確提出濟南要“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濟南作為中心城市肩負著“作出示范”的重要使命,這無疑將為濟南更好地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匯聚各種資源要素,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釋放重要利好,為濟南實現跨越發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注入強勁動力。
跳出濟南立足黃河流域大格局謀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城市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一座城市要做大做強,必然需要在區域發展大格局中來謀劃。對濟南來說,同樣如此。作為山東省的省會,濟南被省委、省政府賦予了“咬定‘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不動搖,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趟出路子、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的目標定位。這樣的使命和定位,意味著濟南必須“跳出濟南看濟南”,甚至要跳出山東,站在全國的格局中謀劃發展。
從目前情況看,濟南向西和黃河中上游城市的經濟聯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濟南和鄭州盡管是相鄰兩省的省會城市,但直連兩地的首條高鐵仍在建設當中。目前,同樣是乘坐高鐵,濟南北上北京最快只需1個小時,但到距離近似的鄭州卻要花費三四個小時。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可以說為濟南帶來了加快融入區域發展大格局的重要機遇。今年初,我市發布了《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標體系》和《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其中明確提出,將推動建設黃河下游城市群。推動濟南都市圈和鄭州都市圈對接合作,引領帶動山東中西部地區和中原地區協同發展;加快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區域聯系與協作,共建“一帶一路”陸海雙向開放大通道;推動沿黃各市加強產業協作,共建沿黃產業協作示范帶;實施黃河流域城市融河發展示范工程,推進黃河下游水利工程一體化改造。這意味著,濟南和黃河流域其他城市間的互動會更加頻繁、聯系會更加緊密。此外,融入黃河流域這個區域發展的大格局之中,也能使濟南更好地發揮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而且,在黃河流域區域發展大格局中,濟南區位優勢明顯。作為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會,濟南北接京津冀、南連長三角、東承山東半島、西通中原經濟區,是“一帶一路”及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承東啟西、銜南接北,是陸海通道銜接的重要節點,區位條件得天獨厚,具備引領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的突出優勢。
沿河“通起來”濟南“跑起來”
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動沿黃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也意味著,這一區域未來能夠更好串聯散落在各地的資源要素,促進人流、信息流、物資流和金融流,在更大范圍打破地域區劃限制,實現產業協同、生態建設、環境治理、文化旅游等方面共同謀劃,真正讓黃河“動起來”、沿河“通起來”,最大限度凝聚發展合力,形成珍珠項鏈式的發展布局,推動整個黃河流域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作為黃河流域的中心城市,濟南產業實力雄厚,而且是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承擔著先行先試、領先領跑的重大責任使命。近年來,濟南高質量發展勢頭較好,其中十大千億級產業發展迅猛,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兩大優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3600億元、34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金融、醫療康養、文化旅游產業達到千億規模,擁有長江以北唯一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黃河流域唯一的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這些優勢,無疑將使濟南成為黃河流域的“領頭羊”,吸引更多高端產業、總部經濟向濟南集聚,在競技發展的跑道上更快地“跑起來”。
讓黃河成為“內河”打造生態景觀風貌帶
對很多城市來說,母親河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黃河為流經城市提供生活生產所需的用水。以山東為例,數據顯示,近十年,我省年均引用黃河水量約67億立方米,引黃水量已占全省總供水量的30%以上。也就是說,山東每年用的水有1/3來自黃河。在全省16市中,黃河干流水資源已輸送至13市近100個縣(市區)。濟南這些年一直受益于黃河水,飲用水的八至九成來自黃河。另一方面,黃河流域生態相對比較脆弱,每到汛期都會面臨著防洪壓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省市,如果不能統籌推進,很難實現質的提升。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這一現狀有望得到改變。比如,生態環境部曾公開表示,將研究起草《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總體工作方案》,以維護黃河生態安全為目標,立足全流域整體和長遠利益,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構筑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此外,將會同沿黃9省區、相關重要城市編制和實施“三線一單”。這也意味著,屆時將會明確提出全流域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從頂層制度設計層面明確保護的重心和開發的邊際。
濟南也將在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中加強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景觀打造。未來,濟南將打造橫跨黃河兩岸的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讓黃河成為“城市內河”,建設獨具特色的黃河生態景觀風貌帶,探索城河共融的未來城市樣板,打造沿黃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典范。
重大國家戰略,本身就是重大機遇。對首次承擔這樣光榮使命的城市來說,泉城擁抱黃河后能擦出怎樣的火花,關鍵在于行動。 (濟南日報 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