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創產品不再拘泥于杯子、筆記本、帆布袋等傳統品種。博物館、非遺項目等都在跨界融合中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擁抱新領域,以各具特色的文創產品講述文化故事。
多彩多樣的文創產品成為近年來文化產業的一大亮點,如故宮文創推出的雍正釣魚書簽、“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奉旨旅行”行李牌等一系列文創產品成為“網紅”,掀起了文創產品研發銷售熱潮。
文創產品并不是簡單的創意產品,而是依托中華民族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產品融合起來,讓傳統文化得以保護與傳承。這就意味著開發文創產品主要目的不僅是獲取經濟收入,更是拓展歷史文化傳播的渠道與路徑。
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喜愛,主要是為其展示的傳統文化魅力所吸引。因此,文創產品一定要有“大”格局。“大”并不是指文創產品的體量大,而是內涵和追求要大,要讓文創產品服務于文化的傳播,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在文創產品中突出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
傳統文化是文創產品的內涵,但文創產品的樣式不能拘于傳統,而是要貼近現代審美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審美觀,才能讓產品走進消費者的心里,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否則,產品樣式老套,消費者不買賬,傳播文化的功能也無法發揮出來。因此,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發要突破常規思路,善于找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采用年輕人喜歡的藝術表達方式,運用時尚化的風格模式,讓傳統文化得到年輕化的表達。
近年來,文創產品出現同質化現象,一些文博單位盲目跟風,哪種產品“火”就跟風效仿,沒有突出自身的特色亮點。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文創產品的研發者急功近利,沒有在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內涵上下功夫。
其實,每個博物館、文化館的藏品、文物都各有特色,在研發文創產品時無需模仿他人。只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內涵,就可以為文創產品提供出色的素材,再進行認真的設計研發,完全可以打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優秀文創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IP。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