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準的《關于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部署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中,明確提出加快恢復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
《報告》把加快恢復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作為釋放消費潛力的重要舉措,納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之中,既是對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帶動行業復蘇積極作用的肯定,又是對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進一步豐富國內市場供給與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期待。
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對于釋放消費潛力具有雙向促進作用,既能在供給側豐富產品供給,又能在需求端夯實購買力基礎。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具有距離城市客源市場近、可進入性強、親近自然、活動范圍分散等特點,成為居民出游熱點和行業復蘇的“主陣地”。五一假期,北京市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6.6萬人次,恢復到去年同期的23.2%;營業收入7900萬元,恢復到去年同期的34.1%。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是農村居民靈活就業、脫貧增收的重要載體。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經營者利用網絡平臺、直播、短視頻等推介景點并銷售當地土特產,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一些因疫情滯留的農民工找到了就業新門路。因此,加快恢復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對于深入挖掘和激發國內市場供給與需求潛力、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城鄉居民出游需求加快釋放,旅游行業復蘇態勢明顯。筆者認為,進一步發揮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要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用好用足支持政策。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和各地出臺了系列支持旅游業恢復發展的有力措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從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的角度為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用好用足這些政策,努力克服疫情沖擊和影響,是當前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發展的重點。特別是要把這些政策和措施與提高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結合起來。如積極爭取把鄉村旅游餐飲服務、安全生產、電子商務等納入對農民技能培訓的支持之中,提高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專業技能,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
二是積極適應新需求。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不再是簡單的“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集合,而是融合了休閑旅居、健康養生、鄉村文創、農事體驗、電子商務等新需求和新業態。這就需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業態創新要求,做好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提檔升級工作,面向游客提供更安全的旅游環境、更優質的旅游服務、更豐富的旅游活動、更全面的旅游體驗。
三是做好規劃引導。以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契機,做好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的系列特色產品、主題活動的策劃與推廣,持續營造市場熱點,帶動旅游消費。同時,結合各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編制工作,做好“十三五”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發展成效與經驗的總結、發展瓶頸的診斷,積極謀劃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等,為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助力擴大內需提供規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