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宣傳營銷既要眼前一亮,還要直達心底。國內旅游市場的恢復需要不斷創新,面對當前有限的客源,與其價格競爭不如練功,讓策劃賦能,破冰搶灘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公眾的心理變化會左右旅游市場的產品、業態、營銷及服務模式。疫情檢驗著旅游業的“免疫力”,考驗著旅游企業的“抗壓力”,檢測著行業管理人員的應變能力。
2020年,旅游經營者要把功夫下在如何“留客”上。疫情之下,人們對旅游目的地會精挑細選,旅游從業者已經感受到市場這個巨大的“篩子”的威力。那些經營同質化產品的企業,單靠“扶持”或“購物”生存的企業,缺少內生動力和造血能力的企業,不思創新、缺乏應變能力的企業,都將面臨發展的困境。
市場需要有原創精神、有地方文化根脈、有區域特色、有人文溫度、有市場辨識度、有民眾期待感、有市場響應度、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旅游節事活動。文旅行業需要懂策劃、懂市場、懂管理、懂經營、懂營銷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具有市場前瞻性眼光和市場實戰能力的大咖將有用武之地。有創意思想、有創新能力、能挖掘提煉整合文化資源、懂文旅融合、有創作能力、有文化實力的“后浪”們,會浪里飛舟,俏立潮頭。
旅游從業者必須清晰地認識到,面對當前有限的客源,與其搞價格競爭,不如練好內功,讓策劃賦能,破冰搶灘。當下,旅游的重資產投入和舉債擴張會更加謹慎,依賴人才、出奇策劃、創意產出、創新發展,為企業培育造血能力,實現產業升級顯得尤為重要。創意宣傳、創新營銷已成為疫后的必然選擇,不要在傳統的“一首歌、一個宣傳片、一部電影”的俗套里打轉,不要指望一首歌能把區域旅游點亮唱紅,旅游從業者真正該唱好的一首歌是“我們不一樣”。
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理論上所謂的“100公里、150公里、200公里半徑旅游圈”,經過多年市場驗證,更多是理想中的市場空間,贏得市場的最好辦法是理性認知旅游產品的品質,因為品質決定市場半徑。旅游經營者要學會從資源看稟賦、從文化找訴求、從區位看愿景,做好旅游產品市場半徑的最大化,根據市場認可的定義權和定價權,決定有匹配度的宣傳口號和營銷策略。
旅游宣傳營銷既要眼前一亮,還要直達心底。文化旅游宣傳要有文化形象的差異亮點,還要走心,否則市場不買單。疫情過后旅游市場將淘汰一批缺少文化根基、故事立論、創意支撐的宣傳口號,攀高稱大、山寨模仿、拼接詞匯注定是沒有市場感召力的。創意宣傳營銷顯得尤為重要,標簽式的“貼牌”形象口號已毫無意義,不要動不動就拿“明珠”自喻,不要總惦記著與別人的“大美”“壯美”同框。山寨模仿或剽竊他人的創作成果,都將在“透視”的信息時代隨即曝光。
城市形象口號、旅游形象口號,直接或間接關系到區域旅游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妨把一個形象口號的詞匯拆開,看一看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多少個地方符合這個詞匯表達的形象,再找一下你所推介的城市或旅游景區在這里面排在什么位置,拆詞分析法會幫助我們找準定位,有效防止濫用夸張、附庸風雅、抄襲模仿。
疫情尚未結束,我們已明顯感覺到市場對旅游產品的精品、精選、精進的追求將成為強音和主旋律。市場對旅游商品和紀念品策劃設計的要求會自動升級,一些似曾相識、在各地綜合批發市場都能買得到的旅游紀念品將會成為塵封的壓架貨,那些沒有地方文化特質、沒有產品故事、沒有藝術欣賞價值,不能融入生活,又缺少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的旅游商品是不會有市場的。
在境外疫情依然嚴峻的情況下,國內旅游宣傳應該突出寓教于游,讓國人充分認識祖國的遼闊與大美。人們會發現國內還有許多地方沒有去過,56個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很多尚處在泛知、略知、概知、碎片化認知的層面,許多故事還沒聽過,國內許多世界級風景名勝還沒欣賞過。如在獨具西域風情的新疆就能安排20天左右高品質的旅游假期,天山南北就像一部打開了的巨大、厚重而精美的地理典籍,歷史故事引人入勝、令人癡迷。
國內旅游市場恢復需要不斷創新。如在適宜旅游的季節,可用每月1至2個“3日周末”來刺激省內游和周邊游。加快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同時考慮疫情防控需要,根據區域旅游淡旺季不同,讓中東部地區、南方地區和東北、西北地區錯峰休假,這樣也符合國家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同時倡導國人利用年休假進行探親旅游。
2020年的春天我們錯過了旅游,希望屬于旅游業的春天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