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優秀文化。傳統村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必須保護好、傳承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大批傳統村落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很多青壯年離開世代生活的故鄉,奔向城鎮。昔日繁忙的村落,街坊鄰里齊聚的情景已經成為記憶。一些地方傳統村落面臨嚴重的“空心化”問題。村落“空心化”是一種歷史現象,也是一種現實困境,保護傳統村落關鍵是要找到破解“空心化”的途徑。
為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2014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印發《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提出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挖掘經濟價值,發展傳統特色產業和旅游。發展旅游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古村落基礎設施改善,增加了村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拓寬了村民視野。一些機構和企業通過為傳統村落注入資本,進行不同程度的旅游開發,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保護文化遺產、留住年輕勞動力、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旅游業是保護傳統村落的有效途徑。一些地方古村落旅游業規模較小、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短時間內還無法給村民帶來豐厚收入,無法留住年輕人。筆者認為,破解傳統村落“空心化”難題,關鍵在于傳統村落自身增強“造血功能”。
第一,聚人氣,引人才返鄉重建。傳統村落要破解“空心化”困境,必須聚集人氣。“人”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核心力量,要千方百計吸引在外的青壯年返鄉,還要吸引一部分青年大學生返鄉創新創業。政府在資金和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要加大力度,讓在外的青壯年愿意返鄉,為村落的發展貢獻力量。
第二,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產業是傳統村落保護的動力和支撐。“人”引來了,更需要產業發展讓人才留下來。發展旅游業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主流方向,但單靠旅游產業支撐不足以讓原住民留下來。除了發展旅游業,傳統村落還要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找準產業發展定位,要善于利用村落內的資源優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打開發展的思路,整合優勢資源,產業發展了,才能真正實現人才的回流。如陜西關中平原的袁家村依托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開創了袁家村品牌。在吸引游客的同時,袁家村通過銷售當地農產品帶動二產加工,形成一二三產融合,帶動村民持續增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三,塑鄉風,重塑古村鄉風文明。要不斷完善古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古村落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實現各方權責明晰。充分發揮古村傳統文化的紐帶作用,努力發揮古村德治的重要作用,喚醒村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村民積極主動參與村落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重視鄉風民俗,村落中的鄉賢和鄉紳是傳承鄉風文明的重要力量,要鼓勵他們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重塑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增強村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鄉風文明,延續古村傳統文化,可從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層面減少村落原住村民的流失。
總之,傳統村落只有實現自我發展,有了人的集聚、有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有了世代傳承的鄉風文明,才能更好地破解“空心化”困境,讓村落煥發生機與活力,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作者單位: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