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不斷打壓下,旅游業毫無疑問是全球處境最艱難的行業之一。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5月,受新冠疫情影響,已經造成全球旅游業損失了3200億美元的收入,威脅到數百萬人的生計。
今年前5個月全球旅游業收入的損失額,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損失額的3倍多。
在國際貿易領域,旅游業是僅次于燃料和化學品的全球第三大出口品類,2019年占全球貿易總額的7%。
在疫情到來之前,國際旅游業正處于穩定發展中。2019年,國際游客抵達數量連續10年增長,超過15億人次。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暴發前,全球各地區的旅游業都呈增長之勢。
8月25日,一名工人在埃及吉薩大埃及博物館的建筑工地工作。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長阿納尼8月24日發表聲明說,自7月1日埃及恢復國際航班以來,胡爾加達、沙姆沙伊赫和馬特魯等旅游勝地已累計接待超過12萬名外國游客。 新華社發(艾哈邁德·戈馬 攝)
數據背后,是受此影響的廣大人群。
據統計,旅游業雇傭了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僅在歐洲,旅游業就提供了2700萬個工作崗位,其貢獻占到德國經濟的3.9%、法國的7.4%和西班牙的11.8%。在部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旅游業占到出口的近80%。
8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布了題為“新冠疫情與旅游業”的政策簡報。
古特雷斯稱,2020年,國際游客抵達數量可能下降58%~78%,旅游業支出可能減少9100億到1.2萬億美元,近1億個工作崗位面臨直接威脅,其中女性和15歲~24歲青年群體所受影響最大,占全球旅游業80%的小企業尤其脆弱。
古特雷斯在報告中警告稱,以上情況“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是一次嚴重沖擊,但對于發展中國家則是緊急情況,尤其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非洲國家。對于女性、農村社區、土著人和許多歷史上長期遭到邊緣化的人口而言,旅游業是融合、賦權和收入的一大來源”。
為此,聯合國開出“藥方”,認為旅游業重啟應首先著力于五大優先領域:
緩和疫情對生計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對女性就業和經濟安全的影響;
通過多樣化、促進國內游和區域游,以及創造有利于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商業環境等手段,增強旅游業競爭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推進旅游業的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包括促進數字技術領域的技能投資,尤其應注重培訓因疫情而暫時失業的人員和求職者;
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增長,推動旅游業向更加具有抵御力、競爭力、更加高效利用資源和實現碳中和方向發展;
拓展合作伙伴關系,在復蘇的同時讓旅游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確保旅游業的重啟和復蘇能夠將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以負責任和協調一致的方式,共同努力放寬和取消旅行限制。
面對危機,全球各國家和地區,也在積極尋求出路。目前主要的解困方法有三種。
其一,政府補貼。比如,全球旅游業第一大國法國政府計劃出資180億歐元用于扶持旅游業。德國對旅游企業給予補貼,每家企業可以獲得數萬歐元。瑞士各州也相繼推出各類“本土旅行”項目,游客可以打折進入景點。
其二,新冠“保險”。意大利北部旅游勝地南蒂羅爾為吸引游客,決定為所有到當地度假的人提供免費新冠檢測。
歐洲多家航空公司以及在線旅游公司等也計劃出售涵蓋醫療費用不超過7000歐元的保險套餐,保費只要數十歐元,可支付患上新冠肺炎的住院費用。
其三,“旅行泡泡”計劃。在全球疫情封鎖的大環境下,國際入境者通常需要14天的隔離期,“旅行泡泡”試圖幫助部分疫情可控且感染人數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之間互相開放出入境綠色通道。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是歐洲首先推出“旅行泡泡”的國家。
古特雷斯在報告中指出,“旅游業本身就是世界的奇跡之一”。在疫情下以及后疫情時代,這一“奇跡”亟須再創奇跡。(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