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報道,在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境內,一段早在2013年3月就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設立禁止攀登警示的古長城,如今被“開發”成了熱門的野游景點。當地村民當起了長城的門票收費員,本是保護的志愿者,卻收取引路費,當起“導游”。
一邊是“保護長城,人人有責,未開放長城,禁止攀登”的醒目警示牌,一邊是“只要給錢,就可以進入”的現實,這真是一種諷刺。因風化侵蝕和年久失修,古長城本已十分脆弱,再遭遇野蠻旅游,其處境更令人擔憂。
野蠻旅游對古長城的傷害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顯性”的,游客亂涂亂畫、亂扔垃圾、隨地便溺等不文明行為對古長城構成了直接傷害。二是“隱性”的,野蠻旅游背后折射出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不被尊重、不被善待的深層問題。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除了村民暗開棧道違規收費,一些長城環保的志愿者和長城保護工作人員也做起了“監守自盜”生意。除了驢友和散客,一些旅行社也盯上了這塊“肥肉”。據媒體報道,近年來組團到野長城的旅游團越來越多,周邊的農家樂、民宿、垂釣園、停車場等生意興隆,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利益鏈。
事實上,對于上述行為的管理并非沒有負責部門,只是管理存在漏洞,甚至流于形式。有關部門今天立個警示牌,明天沒收幾個梯子,或者走馬觀花巡查一下,根本管不住那些善于“打游擊”的村民和“不務正業”的偽志愿者。有媒體記者在今年6月、8月進行了兩次暗訪,亂象并未有實質改觀。
從媒體調查看,野蠻旅游傷害“野長城”的現象長期存在。給人的感覺是,管理部門和當地村民、志愿者形成一種“默契”——你管你的,我干我的,風頭緊的時候躲一躲,風頭一過一切照舊。這樣的監管形同虛設,保護“野長城”需要動真格,斬斷野蠻旅游背后的灰色利益鏈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