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壽光市立足“文旅融合,服務先行”的發展理念,將文旅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創新提升“壽光模式”的重要支撐,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全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截至目前,壽光市A級以上旅游景區6家,旅行社25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到24家,修建生態停車場30多個,增設旅游標識牌116塊,建設旅游綠道200多公里,城市街頭游園22個,“蔬菜之鄉 品質壽光”文旅品牌全面唱響。
培育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壽光市蔬菜、濕地、海鹽等文化旅游資源,打造觀光、休閑、度假、科普、體驗等重點文旅項目和精品旅游線路。依托蔬菜資源,整合菜博會、三元朱村以及新建的蔬菜小鎮等農業旅游園區,積極培育打造全國最大的農業旅游研學基地,逐步實現由農業旅游到旅游農業的轉變,全力推進農業旅游全域化發展。依托海鹽資源,積極開發鹽雕、鹽燈、鹽保健品等系列海鹽文創產品,培育打造娛樂、休閑、美容、康養等鹵水溫泉體驗項目。借助小清河復航,重點打造羊口老商埠海洋生態文旅城。依托濕地資源,開發溫泉度假、康養保健、影視文創、體育健身等文旅體驗項目,重點對林海生態博覽園、巨淀湖風景區進行改造和提升。
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貫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理念,著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舉辦文旅發展主題論壇,召開壽光文化發展研討會,邀請國內頂級文旅專家,把脈壽光文旅發展。逐步構建“文旅+”產業發展大格局,推動文化創意和精品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各類特色文化市場主體,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文旅企業。
深入挖掘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啟動歷史文化溯源工程,對陳少敏、馬保三、張玉山等革命先輩光榮事跡和全省最早農村黨支部、牛頭鎮武裝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充分發揮陳少敏紀念館、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陳列館、馬保三故居、張玉山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教育資源優勢,打造紅色文化精品旅游路線。圍繞“鹽”文化,搭建鹽業交易、展覽展示、學術研討網絡共享平臺,放大“中國海鹽之都”文化魅力。對紀國古都、咼宋臺遺址、古斟灌國、壽光古八景等文化古跡、歷史名人、民間故事傳說、非遺等進行保護傳承,實施“千村百館”工程,支持有條件、有故事的村建設村史館,形成三圣引領,星羅棋布的文化傳承保護體系,放大壽光歷史文化優勢。 (據海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