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之濱,傍水而存,承載著千年山水變化的古村——鳳凰村是一個特定的存在。近日,國家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了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公示名單。其中,巢湖市烔煬鎮鳳凰村位列其中。
南北融合 形成獨特的江淮風貌
鳳凰村位于巢湖市烔煬鎮東北部,是古居巢國屬地,因地形似鳳凰振翅東飛而得名。放眼望去,這里四周丘陵壟崗,綠樹成林,滿目青翠。
鳳凰村的氏族村落梁巷、蠻張、童崗等村,都是移民們歷經百年建設的家園。他們建造了融合南北文化和當地文化的村落空 間。隨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深入,皖中地區巢湖北岸的傳統村落越來越被人所重視,它們填補了建筑史上關于皖中地區傳統村落研究的空白,同時也為皖中增添了一抹濃郁的傳統氣息。
鳳凰村里保留有多處風格濃郁的江淮民居。整體村莊布局呈“九龍攢珠”形態,圍繞“單體-巷道-水塘”的布局,不斷擴張,鳳凰村有些村落還演變為“梭子形”“剪刀形”。自然村巷道依地形整體呈現魚骨狀。
民居融合北方院落的布局和皖南徽派建筑元素,形制古樸;房屋結構體系由南方干欄巢居的穿斗式木架構與北方合院住宅的抬梁式木架構融合而成。建筑屋頂主要以硬山、懸山、馬頭墻、連續坡、觀音兜、雙坡、高低人字坡等形式為主。墻面外飾以雀替、瓦花、石鼓、屋脊為主,紋飾多見雙菱、蝙蝠等,簡約大氣,端莊嚴謹。
脫貧攻堅 鳳凰村舊貌換新顏
西距合肥濱湖16公里,東離高鐵站3公里,南鄰巢湖岸邊3公里,省縣道路穿村而過,四通八達的交通也讓鳳凰村插上蛻變的翅膀。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在2017年成了歷史。
2017年,該村利用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對村容村貌進行了全面改造。據了解,針對鳳凰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實際,在充分考察土壤、氣候、市場等制約因素基礎上,成功申報引進了500畝紅葉李種植、200畝瓜蔞子種植、120畝稻蝦養殖、200畝紅高粱種植等農業產業項目,新建新購連棟采摘大棚、標準化廠房、烘干機等固定資產,幫助貧困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鳳凰村118戶貧困家庭中有51戶主動發展生產,實現有勞動能力的全覆蓋,有效地保證了增收脫貧出列。
近年來,巢湖市烔煬鎮鳳凰村以綠色生態為主題、湖水田園為依托,深挖農耕文化,圍繞“春花、夏果、秋稻、冬茶”,打造都市桃花源、田園慢生活體驗地。如今的鳳凰村,更是天藍水碧、綠草如茵、環境整潔、鄉風文明,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已走在全省前列。
借力巢湖 走出“旅電農”深度融合之路
以“兩山論”為引領、綠色自然為主題、湖水田園為依托,深挖農耕文化,圍繞“春花、夏果、秋稻、冬茶”四季鄉旅主題,打造都市桃花源、田園慢生活體驗地。
“我們現在著力培育‘烔煬鳳凰’、‘鳳凰食匠’區域品牌,是全域旅游產品統一冠名,走出了一條‘旅游+電商+農業’深度融合道路。”鳳凰村書記助理李萌告訴記者,鳳凰村產業園2019年獲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案例表彰。
近年來,鳳凰村著力延伸產業鏈條,結合各類林木、果木、花卉,著力培養旅游產品服務人才,推出賞鳥、賞花、采摘、寫真攝影等特色農旅產品。
同時,該村還鼓勵休閑農業主體遵循綠色自然的原則發展種養殖,農副產品倍受都市消費者歡迎。除了現場采摘,還提供網上下單、快遞到家和走進商超展銷的服務。真正讓綠色天然無公害的農產品,更快更好地走上消費者的餐桌。 (韓婷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