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廁所”事件使旅游文化城市敦煌形象受損,同時令旅游業的規范化管理與文明經營話題再次進入公共視野并引發廣泛關注。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旅游消費成為國民休閑文化生活的重要選擇,文化旅游業也已逐步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之一,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滿足人民文化需要、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成效顯著。近年來,國家一系列文化旅游管理政策相繼出臺,國內旅游市場日趨完善,旅游文化產業的改革紅利也將在一定時期持續釋放。但不可否認的是,旅游市場秩序混亂問題依然存在,失范現象仍然隨時引發輿論熱點,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關注,引以為戒,從源頭予以治理。
第一,提升行業治理的科學性,促進管理標準化。旅游業發展關涉地方經濟,同時也是地方乃至國家形象的名片,因此對旅游產業進行系統化管理,維護業態規范與穩定,提升行業治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勢在必行。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對景區管理適當集中,減少監管職能交叉,逐步實現統一協調和管理,做到出現問題能夠快速響應;加大監管力度,實現旅游部門聯合其他職能部門共同執法的動態化、常態化;逐步建立游客滿意度調查與回訪制度,完善游客意見反饋渠道。最根本的一點,是要逐步完善相關法規和制度建設,彌補政策和制度漏洞。
第二,提升行業人員準入標準,加大對行業失范行為的懲戒力度。旅游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人力資源存在較大缺口,導致行業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專業水平低。此外,受經濟利益驅動,不正當競爭普遍存在。這些都是旅游業問題頻生的重要原因。旅游從業者職業水準和誠信水平代表行業規范化程度,因此,旅游行業要加強從業者的培訓和管理,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并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提出要求。而對于旅游業亂象的治理則應提高懲罰標準,提高犯錯成本。總之,對旅游產業鏈中的每個環節實施嚴格而規范的監管措施,才能平衡好消費者和旅游從業者之間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使雙方合法權益都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旅游產業規范發展要杜絕地方保護主義。旅游資源來自地方,服務地方,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對其實施政策傾斜和保護無可厚非,但提供支持不等于疏于管理和漠視問題,對旅游業監管,不能只注重事后懲罰、“就事論事”,而應由點及面,挖掘問題根源,將行業亂象上升到不僅危及地方和產業發展,而且傷害國家經濟利益的高度來認識,并進行相應問責與處罰。提高站位和格局,提升監督和管理水平,是對行業最大的尊重和保護,也是對行業標準化發展的推動。
疫情防控常態下,旅游作為拉動國內消費的重要方式,對復蘇和提振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年的國慶黃金周,對大半年按兵不動的國民而言彌足珍貴,對處境艱難的旅游業而言也是對沖疫情損失的重要機會。旅游業唯有扎實提升服務質量和專業水平,打造品牌形象,才能逆境突圍。此外,在抗擊疫情的重大壓力測試中,能否精準防控、全域監管,能否做到創新管理,都對旅游產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敦煌“陷阱廁所”事件為旅游業再次敲響警鐘。消費陷阱實為人心陷阱。在疫情陰霾未盡、社會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情況下,聞此消息著實令人心寒。但是我們依然不能用個案否定全局,還應看到整個產業的積極與努力,相信我國旅游業必將走上規范、有序和健康的道路。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天津師范大學輿情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