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物賦彩小康 奏響文明華章”文創博覽會、高端論壇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第三十屆學術研討會在太原市舉行。39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名代表齊聚龍城,圍繞“文物+旅游”“文物+科技”新業態的發展探索,讓文物更好地講好歷史文化故事、更好地活化利用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文創產品活化文物資源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一環,“文物賦彩小康 奏響文明華章”文創博覽會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圓明園管理處、西藏布達拉宮管理處、山西晉祠博物館等近20家單位精心準備了近年來新開發的有用、有顏、有趣的文創產品,讓現場觀眾愛不釋手。“這些物件特色鮮明、新穎別致,特別是還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買東西的同時還能長知識,愛了愛了……”來自運城的王女士一行在各個展臺前流連,最終人人滿載而歸。
近年來,全國各地博物館、文保單位把文創產品的研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涌現出的眾多優秀作品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網紅禮物。岳麓書院與設計公司合作,收集、整理書院相關文化素材,并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了富有文化意蘊的文創產品;山西晉祠博物館研發了300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太原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緊緊圍繞館藏文物的特色,賦予文創產品獨特的文化格調,讓購買者可以“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蘇州園林的園林系列雪糕,造型有虎丘的‘云巖寺塔’,留園的‘冠云峰’,拙政園的‘見山樓’,一經推出就迅速躥紅,銷量喜人,成為蘇州園林文創產品的新寵。
文旅融合提升文物附加值
全國各地博物館、文保單位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內涵,開發了深受市場歡迎的文化和旅游產品,同時積極加入當地旅游聯盟,參加旅游宣介活動,使游客量逐年遞增。
陜西華清宮文管所副所長孫樹梅介紹了華清宮景區“旅游為體、文化為魂、標準為矛、專利為盾”的《長恨歌》旅游演藝模式。
太原雙塔博物館借助館藏《寶賢堂集古法帖》開展了傳拓研學活動,在教授拓碑技藝的過程中,融入了《寶賢堂》系列故事,使傳統文化與生活實踐有機融合,一經推出便引發關注。
岳麓書院推出的“涵育家國情懷 堅定文化自信——以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為依托進行傳統文化育人”項目,成為第五屆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范項目。
高科技助力文物保護利用
據晉祠博物館黨委書記郝教信介紹,晉祠對各類文物進行了數字化測繪和信息采集,建立了晉祠文化遺產數據庫和展示平臺;建設了館藏文物智能環境監測和智慧化管理平臺、古建筑(壁畫、彩塑)本體及保護環境監測系統;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利用新型材料和技術,對宋以來27件鐵質文物、270余件(套)古代字畫進行了修復。
北京頤和園舉辦《園說》展覽時,利用高科技手段,通過影像主題墻、文物全景展示、互動拍照、弧幕電影、線上云導覽等新型布展方式,獲得了極大成功。
在5G助力下,上海豫園可以實現真正的實時流量監控,通過可視化客流熱力圖可以快速掌握景區的人群分布,不僅可以判斷游客對景區內各景點的關注度和整體游覽動線,便于豫園挖掘更深層次的游客需求,而且可以通過后臺實時掌握客流分布,及時對人群過于密集區進行疏導。疫情防控期間,豫園還首次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云賞蘭”線上觀展新方式,讓全國人民在線上欣賞“幽蘭之美”。
上海豫園管理處主任臧嶺認為,5G網絡、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將為傳統文化傳承、文物保護以及文博創新提供技術動力,加快推進傳統景區向智慧景區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