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多年來,旅游業一直是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通過規劃幫扶、咨詢幫扶、教育幫扶等智力扶貧工程,資金幫扶、投資幫扶、合資合作幫扶等產業扶貧工程,許多落后的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走上了脫貧之路。此外,鄉村旅游合作社、農民股份制等新型集體經濟模式,通過分紅和集體福利等創新做法,為因殘、因病、因老等失能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找到了新的路徑。
貧困縣的“清零”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奮斗起點。脫貧不再返貧,才是真正的脫貧;鄉村全面振興,才是真正的小康。扶貧事業涉及經濟、文化、生態與社會發展各個領域,需要長期不懈、有效銜接、接續推進。旅游行業要在以下幾方面繼續發力。
首先,要鞏固脫貧成果、提升扶貧效果,防范和杜絕返貧現象發生。旅游業在產品開發、管理運營、市場營銷等方面有其自身規律,貧困地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取得的扶貧成果也需要長期和常態化的維護。特別是對于那些通過各類幫扶行動扶持起來的鄉村旅游經營業主、貧困村的鄉村旅游合作社和其他鄉村旅游企業、組織等,要通過持續和綜合性的幫扶,著力提高經營者的市場意識、產品開發能力、服務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即提升他們的內生發展能力,最終使他們徹底擺脫“幫扶拐棍”,真正實現由幫扶脫貧到自我脫貧、再到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轉變。
其次,要在貧困縣摘帽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扶貧成效,瞄準相對貧困問題著力攻堅。脫貧不等于致富,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之后仍然存在著“相對貧困”問題。微觀上,部分人口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依然較低,宏觀上,城鄉之間差距拉大、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不均等現象短期內無法完全扭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就是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福利均等化。因此,旅游業要繼續發揮融合、嫁接能力,通過“旅游+農業”“旅游+村莊”“旅游+民俗”以及市場互動、消費扶貧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深化農旅融合、持續推進“廁所革命”等手段,全面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質量和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福利均等化。
再次,要著眼長遠再接再厲,繼續謀劃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關于農業農村和鄉村振興工作的內容中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總體要求。旅游行業要積極響應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部署,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的全面發展,繼續發揮旅游業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綜合促進作用,為貧困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促進小業主、小商業經營發展。要改善鄉村環境、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與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部門合作,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設施水平和管理服務水平。要推動鄉村傳統建筑、藝術、工藝、民俗風情等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和利用,使當地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促進地方特色的保護和持續,增強當地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經過多年來的旅游扶貧實踐,我們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發展模式、管理體制、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促進了農村產業發展、文化進步、生態優化,在鄉村人才培育和農村組織建設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貧困縣“清零”之后,旅游業要繼續發揮綜合性高、覆蓋面廣、融合力強、市場規模大等產業優勢,下足“繡花功夫”,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特約評論員 王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