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濱州市沾化區以打造“冬棗之鄉、魅力沾化”文化旅游品牌為抓手,以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旅產業為重點,不斷加強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不斷深化文旅體制改革,基本實現公共文化全域均享、文旅產品優質豐富、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市場環境安全有序,為促進地方轉方式、調結構、拉動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旅融合新驅動 品牌帶動加速度
沾化區以開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為契機,以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鹽業文化為重點,完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的旅游功能,與周邊市民廣場、徒駭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等旅游景點串聯成線,打造精品研學旅游線路。依托沾化冬棗、河海鹽田等特色資源,策劃打造“中國冬棗莊園”“渤海鹽湖”兩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規劃建設渤海老區紅色教育基地,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積極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以豐富多元的方式詮釋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新氣象。
緊抓品牌帶動效應,連續舉辦二十二屆的沾化冬棗節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十一期間最具影響力的旅游節慶活動之一,被評為山東省重點鄉村旅游節事活動和“好客山東休閑匯”最佳休閑主題周;山東省低空旅游發展大會暨旅游裝備博覽會,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打響了沾化通用航空旅游品牌;2020年沾化冬棗節期間沾化區共接待游客209.8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1億元。
保護傳承兩手抓 非遺傳承精品化
沾化區現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10處,縣級7處。普查登記革命遺址5處,其中2處被列入市級革命類文物保護單位,1處被列入市級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沾化博物館2016年正式開館,以詩書文化、海鹽文化和老渤海革命精神為主題重點設計歷史文化展廳、紅色文化展廳、古代鹽業展廳、非遺展廳,藏品數量302件,其中三級以上國家級文物33件。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普查項目184項,編纂《沾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全區被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46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人。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沾化漁鼓戲這一地方文化特色,精心打造文藝精品,新編漁鼓戲《審衙役》《追龍缸》《打板橋》《老邪上任》等劇目連續7次參加“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決賽,榮獲一等獎并穩居榜首,實現了地方小戲參加國家級大賽的“七連冠”;《老邪上任》榮獲全國群眾文化藝術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填補了自全國文藝性評獎制度改革以來山東省在此獎項上的空白。
文旅服務全方位 惠民利民入基層
總投資4.2億元的沾化區市民活動中心全面建成并對外開放,年累計接待讀者、參觀人員30多萬人次。全區11處鄉鎮全部設立文化站,均達到三級文化站標準。建成文化館分館4處、圖書館分館8處,全區438個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沾化區文化館成為全國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單位,獲評2019年度山東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出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管理工作經費使用管理辦法》,落實文化管理員經費保障,經驗在全省推廣。沾化大劇院正式投用,成為山東首批19家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試點劇場之一,劇場以優惠票價向群眾提供公益性演出。
深入實施免費送戲下鄉和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年平均送戲300余場次、放映電影4000余場次。大力開展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活動,依托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針對成人和兒童開展國學、朗誦、音樂、書法、剪紙等各類培訓班,年累計參訓人數5000余人次。
全域旅游促發展 服務品質再提升
構建完成“一心兩帶四廊六區”全域旅游發展框架。打造“冬棗之鄉”鄉村旅游、徒駭河生態旅游、大高低空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依托沾化冬棗原產地和50萬畝沾化冬棗園的獨特優勢,沾化冬棗采摘游每年可接待游客180多萬人次。以構建濱州近郊鄉村旅游圈為目標,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培育工程,建設黃升堤圈復圣文化和旅游項目、大高薛家九牛農牧莊園、大高千畝冬棗示范園等一批農家樂園。開發建設徒駭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徒駭河上游旅游慢道,以海天大道和徒駭河上游23公里旅游慢道為依托,將沿線黃升堤圈、大高薛家等村莊串點成線,形成一條以生態觀光、果蔬采摘、民俗體驗為主要內容的精品旅游線路。全區現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家、3A級旅游景區2家。獲評國家、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3家,省級旅游強鄉鎮3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7個,省級精品采摘園、星級餐館、星級農家樂、自駕游示范點等23處。建設完成全區旅游標識系統,新建、改造旅游交通指示牌22處。深入開展“廁所革命”,改造提升旅游廁所50余處。 (王偉博 賈朋 溫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