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已成為我國鄉村發展振興的必然趨勢。
確保農村基礎先行,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以信息化設施建設作為物質基礎。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應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提升農村網絡設施整體建設水平。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增強基礎設施服務,推廣寬帶通信網、5G移動互聯網,加強信息化產品生產、設計。二是打造城鄉一體化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在現有設施基礎水平下,統籌推進城鄉信息資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符合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的信息技術、產品及服務的創新性,切實縮短城鄉數字鴻溝。三是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通過信息化改變農村現有生產模式,打造農業數字化模式。通過溫度、濕度、光照度傳感器等物聯網基礎設施對農業種植地實施遠程監控和管理,從而使農業生產變得智能化和精準化。
推動農村信息化發展,關注民生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關注農村信息化與民生問題的內在聯系,通過現代信息化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加快遠程教育、社會保障等惠民服務從城市走向農村的進程。一方面,推動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率,采用多樣化的網絡教學方式改進農村教學模式和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推進互聯網和健康醫療相結合。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醫療數據共享和醫療信息互通,鼓勵醫療機構提供在線疾病咨詢、遠程會診和治療等服務。
完善規制和協同機制,創造信息化發展環境。目前,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缺乏法律保障體系,阻礙了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進程。因此,我國需從實際出發,抓住問題根源,制定與農村信息化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一是要制定網上工作人員的服務標準和行為規范等相關規定,明確信息服務的整體流程,提高信息傳達效率。二是健全獎懲機制,公開透明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將農村信息化建設作為基層黨組織的考評內容,對基層黨組織的行為表現進行獎懲。
增強農民信息化意識,培育信息人才人。民群眾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體,同時也是實現農村信息化的內在動力之源。提高農民信息意識能加快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建設領域的步伐。一是增加宣傳欄信息化活動展示和信息技術成果報道,開展村頭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增強農民信息化意識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生產。二是加強信息化人才專業培訓,增進信息化人才和農民的溝通交流。通過零距離傳授知識與經驗,為農民提供更加具體、實用的指導,進而促進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