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旅界訊 據文旅部網站消息,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圍繞《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發展目標、主要內容等,文化和旅游部港澳臺辦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
問:請介紹一下《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公開發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工作部署和要求,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我部牽頭編制了《規劃》。 《規劃》圍繞《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國家文化和旅游發展相關規劃和要求,制定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落實“共建人文灣區、構筑休閑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的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建設文化強國明確了方向。《規劃》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國家“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要求,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清晰展望了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遠景目標。
《規劃》描繪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藍圖,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建設的目標、思路和主要任務,有利于支持港澳特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利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協調發展,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宜業宜居宜游優質生活圈;有利于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文化自信,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
問:《規劃》中提出了哪些具體的發展目標?
答:《規劃》對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和“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著力加強文化和旅游的價值引領,著力增加優質 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著力提高文化和旅游服務效能,著力優化文化和旅游發展環境,著力創新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廣,著力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規劃期比照“十四五”規劃近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到2025年,人文灣區與休閑灣區建設初見成效。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傳承,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涌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民文明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市場發展活力充沛,中外人文交流互鑒成效顯著,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示范項目、示范區。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問:《規劃》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答:《規劃》以《綱要》為統領,對接國家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文化和旅游相關規劃與政策文件,制定影響面廣、示范性強、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落實共建人文灣區、構筑休閑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的目標和任務。
《規劃》共六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二、三部分分別提出了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發展目標。第四、五部分“共建人文灣區”和“構筑休閑灣區”,分別從文化和旅游角度,充分闡述了人文灣區建設進程中如何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共同推動文化繁榮與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如何從優化旅游市場供給、創新旅游推廣體系和完善旅游市場環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第六部分“加強規劃實施保障”,從加強組織實施、強化政策保障、防范化解風險等方面為規劃實施提供保障。各部分在主要思路、重點任務、重要表述方面與《綱要》保持一致,著重突出粵港澳三地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的任務和要求。
問:《規劃》有哪些具體的落實舉措?
答:《規劃》提出了11個專欄36個項目,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抓手,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主要包括:
一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通過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嶺南文化傳統體育賽事活動、文化遺產實驗室項目建設工程,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二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交流重點項目。通過港澳青少年游學基地建設項目、粵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示范項目和粵港澳青年藝術人才交流培養計劃,加強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
三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藝術交流活動。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藝術家聯合采風創作計劃、全國藝術職業院校“立德樹人”校本劇(節)目巡演活動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及巡演,支持文藝創作發展。
四是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點項目。通過粵港澳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和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博物館建設項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五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園區和展會項目。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文化展會發展項目、文化創意發展項目和廣州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建設項目,豐富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六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協同發展平臺。通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多元文化交流示范區和港澳演藝機構內地后勤基地,促進文化協同發展。
七是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旅游產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春節嘉年華之旅、美食文化之旅、文化遺產之旅和國際品牌體育盛事之旅,加強文化和旅游資源開發,豐富特色文化和旅游產品。
八是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旅游項目。通過支持粵港澳發展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康養旅游休閑度假區、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項目,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優化文化和旅游產品、服務供給體系。
九是粵港澳大灣區濱海旅游重點建設項目。通過澳門與珠海“一河兩岸”改造工程、粵港澳大灣區郵輪港與配套產業園區建設、濱海自駕游帶等項目,促進濱海旅游高品質發展。
十是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資源推介平臺。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旅游推介平臺、粵港澳重點旅游展會論壇,旅游集散與問詢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旅游推廣體系。
十一是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人才培養。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和酒店會展業培訓體系建設,加快旅游人才培養,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多層次專業化旅游人才培育體系。
問:《規劃》有哪些特色與亮點?
答:一是強調改革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接、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區域內文化和旅游資源各具特色。 《規劃》在充分挖掘大灣區文化和旅游資源基礎上,創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業態,推動人文灣區、休閑灣區建設。
二是強調區域協同。《規劃》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主體作用,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發揮三地比較優勢,加強政策協調,對接三地發展戰略和政策訴求,合理安排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功能分工與業務協同,增強區域發展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互利共贏。
三是強調文旅融合。《規劃》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趨勢,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在相關領域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鞏固文化和旅游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四是強調開放互鑒。《規劃》進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引領,培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推動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互鑒。